对《论语》学习的心见解
《论语》是我们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部传统文化著作。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谁都会说上几句《论语》中的句子。《论语》更是一部治世绝学,曾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本书我们也只是知道一些名言警句而已。今天听了一个讲座,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张局长的主要观点是以哲学的眼光去读《论语》、学《论语》,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使自己有开悟的时刻。那么何为哲学呢?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他说哲学的核心是爱智慧。那智慧又是什么呢?智慧是对事物、事件做完整而根本的理解。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有大局意识,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具备这种智慧,那么他的理论思维一定要上升到一定的程度。理论思维又如何提高呢?读书学习,终身读书学习。智慧的人可以称之为聪明人。聪明人都有化繁为简的生活能力,也就是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并举一反三总结出经验教训。
从哲学的角度去学习《论语》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澄清概念,就是概念的统一性。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那每一次的概念都一样吗?必须要弄清楚,概念的边界要清晰。二、设定的判准,就是说标准要统一。说到善变的人都是偷换概念、标准不一。三、形成系统,也就是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制造开悟的瞬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在的改变,脑能的提升。不要自我设限。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形成工作技能的需要,是自我生命的更新,所以要坚持终身学习。然后从现象学来教我们如何学习论语。是当你读到一段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四问。一、它究竟说什么?二、它想要说什么?三、它能够说什么?四、它应该说什么?这里的它是指某段文字。这样才可以加深对一段话或者一本书的理解。在读书方面,要有客观和主观的互动,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听到这里的时候终于明白。有些人为什么读了很多的书也没有见他有什么高深的知识。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要看到文字背后的“潜台词”。
最后对《论语》中的善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什么是善呢?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论语》告诉我们人性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要通过教育教化激发人的向善的潜质。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择善 人之成止于至善。先营造好的环境。首先营造人性向善的环境,然后择善固执,最后达到认知的通透——止于至善。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只要想做就可以做到。有的人生而知之——生来就聪明;有的人困而知之——就是经历了困难的磨砺而获得知识、人生经验;大部分人是学而知之,所以我们要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在学的过程当中你终会有收获。
终身学习还可以延缓衰老。因为人老先从大脑开始,只要大脑还在有效运转,那说明你还没老。用你高速飞转的大脑去好好学习《论语》吧!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130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