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秦晋围攻郑国
公元前630年。
晋国军队已休整了一年多了,这一年没有什么战事。
晋文公有一天坐朝,对群臣说:“对于当年流亡时,郑国对我无礼的冤仇还没有报,如今郑国又背叛我国,暗中与楚国频繁联络。我想要联合诸侯前去问罪,大家以为如何?”
先轸说:“诸侯多次出兵助战,如今要讨伐郑国,又要召集他们,这不是维持稳定中原国家的好主意,现在我军兵力和物资装备都足够,将士们都能努力拼杀,何必再求外人呢(诸侯屡勤矣,今以郑故,又行征发,非所以靖中国也,况我军行无缺,将士用命,何必外求)?”
晋文公说:“上次临别时,秦君有约定,‘异日若有军旅之事,秦兵出,晋必助之;晋兵出,秦亦助之。彼此同心协力,不得坐视’。这次必须请秦国一起出兵。”
先轸回答说:“郑国是中原地区的咽喉要道,所以齐桓公争霸天下,每次都要争夺郑国的地盘。如今请来秦国共同讨伐,秦国也必然要争夺郑国地盘,不如就我们自己出兵算了(郑为中国咽喉,故齐桓欲伯天下,每争郑地,今若使秦共伐,秦必争之,不如独用本国之兵)。”
晋文公说:“郑国临近我国,而离秦国遥远,对于秦国来说,利益不大。”
于是就派人前往秦国,约定九月上旬,出兵到郑国边界汇合。
晋文公临率兵出发前,让公子兰随行。
公子兰是郑伯捷的庶子(《东周列国志》原文‘庶弟’有误),当年逃亡晋国,任职晋国大夫,等到晋文公即位后,公子兰陪侍在身边,忠诚谨慎,所以晋文公很喜欢他,这次行动,就想要借助公子兰为向导。
注:【公子兰:即郑穆公(公元前627年-公元前606年在位),姬姓,郑氏,名兰,亦称子兰。郑文公庶子,母亲燕姞。郑穆公生于公元前649年,幼年居住在晋国,为晋国大夫,公元前630年被迎回郑国,立为太子。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史称郑穆公。《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郑文公怒,概逐群公子,故子兰奔晋。】
公子兰推辞说:“我听说:‘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主公去讨伐郑国,臣不敢参与这件事,也不能做向导。”
晋文公说:“你可以称得上是不忘本啊。”
于是就把公子兰留在晋国的东部边界,自此就有了扶持他作为郑国君主的想法了。
晋国军队进入了郑国的地界,秦穆公也率领谋臣百里奚、大将孟明视、副将杞子、逢子、扬孙等人,统领战车二百乘前来汇合。
两军合兵攻破边关,直逼曲洧(wei),这里离郑国都城新郑不远了。构筑防御工事,驻守在这里。
晋兵在函陵设立大营,在郑国都城的西边;秦兵在汜南设立大营,在郑国都城的东边。
注:1.【曲洧:wei,今河南长葛市境内】
2.【函陵:今河南新郑市北】
3.【郑国都城:河南新郑】
4.【汜南:今河南中牟县南】
巡逻的士兵日夜巡视警戒,都城内做饭的柴火都供应不上了。慌得郑文公手足无措,大夫叔詹上奏说:“秦、晋合兵,锐气正盛,不能与他们交战,要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说秦公,让他退兵。秦国如果退兵了,晋军就势单力孤了,那就不用害怕了(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秦若退师,晋势已孤,不足畏矣)。”
注:【叔詹:姬姓,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的弟弟】
郑伯说:“谁能去说服秦公呢?”
叔詹说:“佚之狐可以。”
郑伯就召佚之狐,让他前去。
佚之狐说:“我难当这个大任啊,我举荐一个人吧,此人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只是老了没有被重用,主公如果给他个官职,让他去游说,不用担心秦公不听(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但其老不见用,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
郑伯问:“他是谁呀?”
佚之狐说:“考城人士,姓烛名武,年过七十,在郑国做圉正,三代人都没有变换过职位,请求主公加以尊荣,然后派他出使。”
注:1.【考城:今河南兰考县】
2.【圉正:饲养牛马的官】
郑伯就召来烛武入朝,看到他头发胡子都白了,佝偻着身体,步履蹒跚,左右侍从都偷偷地笑话他。
烛武拜见了郑伯,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吗?”
郑伯说:“佚之狐说你辩论的口才过人,我想要麻烦你去劝说秦国退兵,如果成功,我将与你共享郑国(寡人将与子共国)。”
烛武再拜推辞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年轻力壮时都不能建立一点点功劳,何况如今老了,身体发虚,说话打颤,如何能够冒犯威严去说服千乘大国的君主,而让他听我的劝说呢(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
郑伯说:“你家三代人为我郑国服务,到老了也没被重用,这是我的过错啊。现在封你为亚卿,请尽力为我跑一趟吧。”
佚之狐在旁边帮腔(在旁赞言)说:“大丈夫生不逢时,这都是命(老不遇时,委之于命),如今主公了解了先生的才能而加以重用,先生不能再推辞了。”
烛武这才接受任务。
这时两国围城攻打甚急,烛武知道秦东晋西,两家互相不照面,当夜命令壮士用绳子在东边城墙缒下,直接来到秦军营寨,将士把守营寨大门,不让进入,烛武就在营外放声大哭。
巡查的军官就擒住烛武,来见秦穆公,穆公问:“你是什么人?”
烛武说:“老臣是郑国大夫烛武。”
穆公说:“为什么大声哭泣?”
烛武说:“哭郑国就要灭亡了。”
穆公说:“郑国灭亡,你怎么在我的营门哭呢?”
烛武说:“老臣哭郑,也连带着哭秦。郑国灭亡不值得可惜,只是可惜了秦国啊!”
穆公大怒,呵斥说:“我国可惜在哪里?你说说,说得不合理,马上斩首!”
烛武面无惧色,叠着两个指头,指东画西,说出一段利害来。
正是:
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
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
烛武说:“秦晋合兵包围郑国,郑国将要灭亡,就不说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利,老臣又敢说什么呢?不仅无利,而且有损,君侯为什么劳师费财,被他人指使呢?”
穆公说:“你说的无益有损,是怎么个说法?”
烛武说:“郑在晋的东边,秦在晋的西边,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东边隔着晋,南边隔着周王室地盘,能越过周、晋而拥有郑国的地盘吗?郑虽被灭亡,土地都被晋占有,对于秦来说,能得到什么呢?对于秦、晋两国,毗邻并立,势均力敌,晋越强,则秦越弱啊。为了帮助别人兼并土地,把自己国家都消耗了,这不是智者做的事,且晋惠公曾经以河外五城许诺君侯,归国即位后就马上反悔,这您都是知道的。君侯施与晋国的恩惠,多少次了,曾得到过晋国的分毫回报吗?晋侯自复国以来,增兵设将,目标就是兼并其他国家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今日灭亡郑国,向东拓地;他日必考虑向西拓地,那就要与秦国对战了。君侯不也知道虞、虢灭亡的事吗?借道虞国去消灭了虢国,随后就反戈一击,顺道灭了虞国,虞公贪贿,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助晋自灭,这不值得借鉴吗?君侯给与晋国的帮助,不能成为保证自身安全的资本和回报,晋国利用秦国的兵威,又不可猜测,以君侯您的贤智,却甘心陷入晋国设下的骗局之中,这就是我所说的‘无益而有损’,所以才痛哭!”
(郑在晋之东界,秦在晋之西界,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东隔于晋,南隔于周,能越周、晋而有郑乎?郑虽亡,尺土皆晋之有,于秦何与?夫秦、晋两国,毗邻并立,势不相下,晋益强,则秦益弱矣。为人兼地,以自弱其国,智者计不出此,且晋惠公曾以河外五城许君,既入而旋背之,君所知也。君之施于晋者,累世矣,曾见晋有分毫之报于君乎?晋侯自复国以来,增兵设将,日务兼并为强,今日拓地于东,既亡郑矣,异日必思拓地于西,患且及秦。君不闻虞、虢之事乎?假虞君以灭虢,旋反戈而中虞,虞公不智,助晋自灭,可不鉴哉?君之施晋,既不足恃,晋之用秦,又不可测,以君之贤智,而甘堕晋之术中,此臣所谓‘无益而有损’,所以痛哭者此也)!”
穆公静听良久,耸然动色,频频点头,说:“您说的太对了!”
百里奚劝谏说:“烛武是个辩士,想要离间我们两国之好,主公不要听他的。”
烛武说:“君侯如果能够撤出目前围城的兵力,我郑国愿意结盟立誓,弃楚降秦。君侯如果东方有事,兵马战车经过,我们负责供给,就像君侯的外部仓库一样(君若肯宽目下之围,定立盟誓,弃楚降秦。君如有东方之事,行李往来,取给于郑,犹君外府也)。”
穆公大悦,于是就与烛武歃血为誓,化敌为友,命令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留下二千人助郑戍守,也不通知晋国,秘密地班师而去。
这是公元前630年的事。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58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