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的悲剧》欧元不能拯救欧洲

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个人中,其中两个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一个认为市场有效,一个认为市场无效,因为经济活动是人为的,所以很多时候经济学原理无法跟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普遍性真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不过也许这就是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吧。
本书的序是由作者的老师写的,他认为欧元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终结了汇率的混乱,各个国家不会再使用货币贬值的方法去国际市场中竞争;但是作者却论证欧元并不能拯救欧洲,欧元只是延长了整个欧洲的虚假繁荣。所以欧元的横空出世是否是个好事,要看大家从什么方面去判断,因为各有各的道理。

欧元之所以诞生,是因为有国家主义愿景的政客压倒了支持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客,他们相信单一的货币能更好地团结欧洲,并促进经济繁荣,商品可以更加便捷地自由流通。可惜的是欧洲政客(非政治家)的话标点符号都不能信,欧洲的经济并没有因为欧元的推广而得到大规模的改善。
人之道,虽不足而补有余。德国利用经济优势变相地主宰了欧洲,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法国期望下的“大一统欧洲”看似也出现了曙光,其实欧盟最后只能成为西欧联盟或者更一步成为法德联盟。其余弱小的国家因为欧洲央行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地维持了虚假的繁荣,短期内大家看起来都不错,长期看来这些国家都会是被收割的对象。
但是如果支撑经济繁荣的不是储蓄、生产或者科技的提升,而是单纯地依靠扩张信贷的话,整个经济泡沫迟早要破灭。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政客可恶,因为他们只在乎选票和自己的利益,至于人民,不好意思管不了,他们就像是大批量生产的低配版路易十五,信奉的是同一句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欧元败亡于欧洲央行的迷之操作(其实就是短视政客集团的作死行为),因为这个机构不同于一个国家内的央行,他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选民负责,它只奉命于政客组成的利益集团。那欧洲的信贷如何通过央行操作进行扩张呢?

那就是国家发国债,国家内的银行系统买下来,银行系统再将这些国债抵押给欧洲央行就能获得新的欧元了,如果这个债还不了也没关系,国家可以发新债以抵旧债,滚动式循环,生生不息,整个过程本来也没有问题。但是欧洲很多国家是经济结构性很差的国家,比如欧洲五猪,他们发行的国债信用等级很低,他们在未来也不会偿还自己的债务。
如果欧洲央行有独立性,那他们可以拒绝这些“劣质”的抵押品,货币也不会超发太多,经济太差的国家必须接受结构性改革,要么发展自己擅长的行业和要么福利削减,这样才能保证未来的经济增长,可惜懒汉太多,都只想躺赢。
可是欧洲央行没有这么做,比如希腊的国债已经沦为“垃圾级”了,但是央行依然接受了这些垃圾并把欧元发给了希腊,也许政客们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国家被踢出出欧盟,毕竟欧盟规模的缩小会导致欧元的竞争力减弱,怎么都要维持一下表面上的“大一统”。

如果在前“欧元”时代,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贬值自己的货币来增加自己在外贸中的竞争力。但是现在汇率这个东西不存在了,他们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对经济进行改革,寻找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加以发展,可是欧洲人们以前福利太好了,由奢入俭难,享惯了福的大爷们怎么会去学习新技能,又怎么可以去削减他们的福利呢?为了选票,“稀烂”国家中上台的政客带着国家继续摆烂,反正自己被踢出欧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经济强国肯定要援助我们的,我们无需经历“经济改革的阵痛”,大家维持原样就行,这就形成了一个联盟中弱者制约强者的局面。
众所周知,货币增发会形成通货膨胀,如果是良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是有利的;但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最后拿到新发行货币的人就远不如最先拿到新发行货币的人,希腊成功抵押了垃圾国债后,希腊人就最先获得了新增发的欧元,他们可以先拿着钱去大肆消费,而最后得到新发行欧元的德国人民只能承担这种隐形的剥削,因为那时欧元的购买能力已经变弱了。

说句题外话,从微观角度来讲,如果家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矿(真正的矿山,能源源不断的有产出的矿石那种),其实再多钱也难保证一个人的财富自由,国家对货币的操纵和个人内心膨胀的欲望都是无法控制的,劳动人民的财富一定会被蒸发掉,只是时间快慢而已。
国家如何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唯有良好的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才能保证,通过信贷手段得到的繁荣只是镜花水月罢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一定要完成产业升级而美国死活不让的原因。
这本书很早以前读过,但此读后感写在今年,而今年两件事情让欧盟生不如死,一个是俄乌战争,一个是美元欧元的汇率比跌至为1:1。
欧洲的未来真的很难说,欧洲不是一个整体,要让这么多国家同心协力无异于痴人说梦,谁也不想当谁的附庸,那大家只好一起当美国的附庸,让美国驻军,让美国监听,美欧货币一比一就说明了欧洲内“欧奸”太多了;即使知道和俄罗斯合作才是最优解,要不然没有天然气自己要被活活冻死,但是脸上挂不住身体也不受控制,毕竟在宣传口径下,我们欧洲人才是人,斯拉夫人不是人,大家一起慢慢沉沦好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