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孩子为什么也总是爱告状?

1. "我"的边界在发芽

3-4岁孩子正建立“自我”概念,像抱着水晶球般守护自己的物品和空间。别人稍微靠近,就觉得“水晶球要被抢走啦!”

2. 语言跟不上动作

想帮忙捡玩具却撞倒对方,着急表达却推了人。笨拙的身体动作和贫乏的语言,让善意变成“事故现场”。

3. 安全感测试

有些孩子把告状当“安全警报”,通过老师的反应确认:“我受伤了会被保护吗?这个世界危险吗?”

作为教师怎么做呢?

1、共情情绪

当孩子举着擦红的手背跑来,先蹲下看他的眼睛:“你是觉得疼,还是觉得害怕?”用情绪卡片玩游戏:  

😢“这是伤心,比如积木被撞倒的时候”  。

😠“这是生气,比如有人插队时”。  

😌“这是平静,比如小伙伴说‘对不起’的时候”  。

2、区分"故意"和"意外" 

游戏1:小裁判剧场 

演两个情景剧:  

小兔子跳着撞翻小熊(故意)  

小鸭子转身时翅膀扫到小鸡(意外)  

让孩子举“❤️”牌或“🚨”牌判断,讨论“怎么补救”。

游戏2:魔法泡泡守护者 

每人张开手臂转圈:“这是我的安全泡泡!进泡泡要敲门哦~”不小心碰到别人时,引导说:“你的泡泡碰到我啦,请轻轻绕过去好吗?”  

3、从"对不起"到"没关系"

教孩子用具体行动修复关系:  

1. 眼睛说话 :看着对方眼睛。  

2. 小手帮忙 :扶起弄倒的积木/递纸巾。  

3. 甜甜补救:“我下次会小心,现在我们一起把它弄好好吗?”  

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消灭告状,而是帮孩子戴上“理解滤镜”——让他们看见:那些莽撞的碰撞里,藏着好多好多的“不小心”和“我想和你玩”。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74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