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打击:一个工科男的降维操作

在1993-95两年中专的时光里,我除了学会围棋和了解机械制造这个专业外,似乎再没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

但正如那句话所说:冥冥中,所有的一切,命运早已标好的价码。

如今的我开了一间工作室,以接单塑胶模具设计为主业,兼职围棋教学为副业,也算是对那段人生经历的某种定位吧。

每当努力捕捉记忆中的闪光点时,总忍不住想把它们记录下来,权当是对那段低沉岁月的一种慰藉。

记得班上有个总穿蓝条纹衬衫的男生(不记得他的名字了,姑且叫他小蓝吧),看到我在学围棋,又因为象棋大师穆华东班长的水平太高难以挑战,便转而学起了国际象棋,期待有朝一日能在班里独领风骚。

他苦练三个月,用的是一副"南昌文体店1993"出品的塑料棋——王后缺角,小兵染着蓝墨水,棋盘边沿还粘着去年运动会的号码纸。当他连续击败五个同学后,终于把棋盘拍在了我的围棋书上。

"会下国际象棋吗?"他问。

"不会,但可以学。"我合上《围棋欺着集锦》。

他用十分钟讲解了规则,特别强调"王车易位时得像拆机床那么小心"。结果第一局,我的马连吃他三个兵,第二局我故意送后诱杀,第三局……

后来那副棋消失在了他的床底。很多年后我才懂,那晚我用的全是围棋思维——弃子取势、虚枷困龙,甚至把"打劫"的概念用在了兑子上。

第二学年,班里组织拖拉机扑克比赛,要求自行组队参赛。我和石壁成了没人要的"弃子"——石壁打牌时总爱责怪搭档,自然没人愿意和他组队。

石壁骂搭档的语录比《扑克秘籍》还厚,我们组合像一副缺张的同花顺。直到发现秘诀:他骂人时牌运最好,我便专挑他喷我时把自己的大牌先领跑几圈,剩下的便由他表演。然后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了冠军。

还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学习李小龙的截拳道。书中有句话特别打动我:“寸拳要想象´击穿敌人后背的阳光`"。在实际对战中,这种发力方式即便不能真的打穿对手,也能造成致命打击,而非仅停留在体表的疼痛。这正是寸拳的原理所在。

就像踢腿时,若能如此发力,就能将对手踢飞而非仅仅踢倒。

练习时,我尝试击打小木板,确实感受到了这种发力方式的神奇效果。可惜后来有些得意忘形。有次我右拳全力砸向木凳的方腿,幻想着能将其击穿。

结果手肿了几个月,痊愈后小拇指关节仍残留着隐隐作痛的感觉,至今未能完全消退。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李小龙的书没告诉我,能穿透身体的不是拳头,是后悔——当木凳纹丝不动,而掌骨发出冻梨开裂般的脆响时,我顿悟了所有武学真谛:先痛者输。

第一个学期,班上组织了一次晚会,要求每个人都尽可能上台表演节目。

我这人向来没什么艺术细胞,被逼无奈,只好四处找人出主意。万文平自告奋勇地说:“我教你唱一首歌吧!你学会了上台表演,效果一定很好!”

于是,寝室里就经常出现这样一幕:一个唱歌跑调的人,在教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学唱歌。

一个敢教,另一个还真敢在班会上唱。效果确实“很好”——全班人笑得前俯后仰,尤其是聂老师的女朋友,笑得最欢。

而我,只能硬着头皮把《丹顶鹤的故事》整首歌唱完。后来听了原唱才知道,我真是头铁,跑调跑得连原曲的亲妈都认不出来。

这些失败的"江湖绝学",最终都淬火成了现在的我。就像模具注塑时的保压阶段,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其实都在暗中塑造着人生的形状。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74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