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社会交织:教育是道“开放题”

  前段时间,中国教师报记者约稿,我写了这篇文章。今天看中国教师报,发现编辑老师帮我做了很大的修改,不愧是专业人员。

近日,我们学校的小睿老师很郁闷,因为被家长举报了。事情并不复杂,两位孩子课间玩闹,李子把乐乐摁在地上,乐乐气不过,咬了李子的手臂。事发后,班主任通知两位家长一起协商处理。乐乐家长按照李子家长的意见,带李子去医院做检查,并打了破伤风针。李子家长又要求乐乐去检查有没有传染病,乐乐家长认为是隔着衣服咬的,而且没有咬出血,所以坚决不肯去做检查。老师也咨询了医生,说完全没有必要。但李子家长不依不饶,认为班主任处理不公,不仅报了警,并准备起诉老师。学校领导知晓后,经过与家长的三轮沟通,才让矛盾没有被激化。小睿老师满心委屈:我这样处理问题,难道错了吗?要告就让她告去!是的,明明知道家长不占理,为什么还要耐心去沟通?因为学校考虑得不是对错,而是利弊。事情闹僵,牵扯的精力太多,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平日里,常有老师在抱怨:教师和医生都是专业人员。病人治病,医生开个药方,遵医嘱,病人就会听他的。但是,我们老师呢?好像任何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我们专业性何在?

我认为,医疗大多数是“客观题”,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开放题”,需要从专业和社会的多维角度去思考,才能做出更合理的答案。片面强调教育的专业性,可能导致学校和教师过于封闭,忽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使教育变得僵化、教条。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就特别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要把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教育的本身,不应该是教科书式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来源自于生活。学校的治理也需要与社会充分融合,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家长、同伴,和身边中的重要他人。

如果只将教育视为社会问题,势必会削弱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权威性,使教育失去科学的指导,陷入无序状态。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规范。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地方是课堂,在这块“实验田”里,教师可以尽情发挥专业创造性,用AI赋能课堂,让跨学科学习清晰可见,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教师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如何做好教育这道“开放题”,让专业与社会美丽交织,我认为还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增加岗前实践时间,让专业性更强。医学院本科生实习期一般都是一年,研究生是两年左右。而师范院校学生有四个月实习时间,却常常因为考研等因素,大大缩水。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教师,通常只需要拿到教师资格证,通过笔试和面试,就可以当上教师了,教育实践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国家需要硬性规定新教师岗前实践时间。比如,至少要有半年,这样的话,教师的专业性才能够得到保障,可减少诸多教育问题。

第二,加强家校社教联体建设,让外部环境更友善。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在2024年11月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增加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度与合作度,为教育助力。教联体可在社区里单设“教育治理委员会”,聘请更专业的人员,专门解决家校的难点、痛点问题,让校园回归安宁,让教师心平气和做好教育。

第三,引进丰富的社会资源,让学习更有价值。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如今,世界应该是学生的教材。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方式去教现在的孩子,那么是在抹杀孩子的未来。当下,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不断崛起,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将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使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专业与社会交织,以专业的力量应对社会挑战,以社会的需求推动专业发展,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既遵循教育规律,又关注社会现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才能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立足专业成长,又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切,都是为了早日实现教育强国之梦。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15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