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制厂,配音有腔调》

      今天早上,红康分享了一个20分钟的视频。视频着重探讨了“译制腔”是怎么形成的?作为我国生产译制片产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厂家,上海电影译制厂对此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视频中,珍贵的老照片与影像资料交叠出现,曾在上译厂工作的配音演员们深情回忆往昔,讲述着《简·爱》《佐罗》《罗马的假日》等经典译制片背后的动人故事。他们独特的译制腔赋予影片别样魅力,而视频里抛出的疑问——如今译制腔是否已失传,更是让人陷入深深思索。

      为此,我重温了《魂断蓝桥》的片段。乔榛、刘广宁以充满感情又极具特色的译制腔,将罗伊与玛拉的爱情悲剧诠释得淋漓尽致。短短几分钟,我就深深领略到译制腔的独特魅力。

    上世纪,上海电影译制厂凭借独特语音语调、模仿原片的语气节奏,以及适配口型的短句与“小零碎”,打造出标志性译制腔风格。但如今,电影配音更追求自然真实,行业商业化、快餐化趋势明显,译制腔逐渐不再是主流。

      不过,我坚信译制腔并未失传。如今在一些高校设有专门院系研究电影译制方向。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相关专业开设影视译制课程,2003年更是率先在国内开设影视翻译专业,形成外国影视汉译、中国影视外译、民族语译制三位一体的研究教学体系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也与上译厂联系紧密,未来还将联合培养影视配音专业方向本科生。这些院校的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让译制腔的传承有了坚实依托。

      在经典重映、艺术教学及配音爱好者圈子里,译制腔依然被珍视。这颗承载艺术与文化价值的“种子”,终将在合适土壤中再次绽放光彩,永远铭刻在中国电影配音史的丰碑之上。

部分资料和剧照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172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