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胀及低利率下,保障银行存款压舱石下,学邻国探索多元投资
日本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及养老保障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日本经历的是失去的三十年通缩周期,长期超低利率环境迫使民众寻求海外高收益资产。当前我国面临的是结构性通胀与局部资产泡沫的压力,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为突出。日本的经验更多是防御型策略,我国还需解决增长动能转换问题。
中日两国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上存差异,日本拥有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和成熟的金融市场,居民可便捷投资全球资产;我国仍存在外汇管制,QDII等渠道额度有限,个人全球配置存在制度门槛。两国养老金体系存差异,日本公共养老金替代率约40%,企业年金覆盖率超50%;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已降至45%左右,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10%,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刚刚起步。
我国养老困境存特殊性,人口结构更严峻,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在2021年时,进入老龄化速度比日本快2倍,叠加少子化,未富先老特征明显。资产结构单一化明显,家庭资产70%集中于房产,金融资产中现金存款占比过高。2022年城镇调查显示,仅8%居民持有基金,5%投资股票。金融素养缺口明显,央行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正确率仅56%,远低于日本的72%,易陷入非法集资或盲目投机。
对于个人策略选择而言,可参考配置宽基指数基金与国债组合,保持60%本土核心仓位,通过沪港深基金、纳斯达克100ETF等实现20%海外暴露。动态再平衡策略最好每年调整1次,避免追涨杀跌。海外配置优先选择美元计价资产对冲汇率风险,避免高杠杆,保持2年以上现金储备。
预计2040年我国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可能降至35%以下,个人储备需承担50%以上养老支出,早10年规划可减少30%资金压力。智能投顾、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住房反向抵押等工具将加速普及,但需警惕金融产品复杂化带来的认知风险。
日本经验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养老规划本质是与时间的赛跑。在低增长时代,年化3%与5%的长期回报差异,30年后会导致累计收益相差1.5倍。我国居民亟需建立三支柱思维,社保与企业年金,加个人投资,并通过定期检视动态优化配置方案。制度完善固然重要,但个人行动力的价值在老龄化社会中会呈指数级放大。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