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名字里的故事

茅舍青篱,杏云桑榆,稻香风凉菜花黄,真是一处难得的乡居雅舍。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里就是李纨在大观园的居所——稻香村。
说起稻香村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大观园竣工之后,贾政带着一干清客在园内玩赏。行至一处村院,贾政被这里闲适的乡野气息深深吸引,便邀请众人进去歇息小坐。
落座后,贾政直奔主题,让大家为此处题名。贾老爷一发话,众清客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叽叽喳喳一番讨论之后,众人一致认为“杏花村”不错。贾政也觉得这三个字好,但是又嫌它犯了村名正名。
一众清客正在寻思,一旁的宝玉早已按捺不住。也不等父亲叫他来作,“杏帘在望”宝二爷脱口而出。这几个字典出明代唐寅《杏林春燕》“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至于村名,宝玉直言“杏花村”俗陋不堪,不如取名“稻香村”。唐代许浑有诗云“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 众人听了,都哄声拍手道妙。
这下可把贾老爹给气坏了,只见他一声断喝,大骂宝玉是无知的孽障,胆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其实,谁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世间有几人生来老成?还不是被生活催折打磨,才渐失棱角,最终成为河滩上圆滑的卵石。
何况宝玉那时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是天真烂漫时。意气风发,直抒胸臆原本是一个少年最自然本真的模样。然而,贾老爷久居官场,早已满腹世故一身油腻。在他眼里宝玉的直言不讳瞬间变成了恃才傲物,目中无人。
义正辞严地修理完宝玉,说话间,贾政又引着一干人进入卯堂。只见这里面纸窗木塌,极其朴素。贾政心中欢喜,又眼瞅宝玉示意他表态。
众人忙悄悄推宝玉,让他说好。谁知这宝二爷竟是个死心眼儿,撞了南墙都不回头。宝玉不仅说这里赶不上“有凤来仪”,还就“天然”二字大发了一番议论。

只听宝二爷说道,此处为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全无“天然”之气。“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世之桥,峭然孤出。”宝玉的这番评论可谓正中要害一针见血。
而然,此时的贾政已经被宝玉的固执己见公然对抗气得差点儿背过气去。火冒三丈的贾老爷即刻喝命手下把宝玉给叉出去。
年少气盛又纯真的宝玉恰似玩了场真心话大冒险。他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只是说了几句大实话,居然会被父亲当众拍板砖。
此时,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宝玉刚刚被架出门,战战兢兢,惊魂未定。贾政却又喝令他回来,命他再题一联。可见,贾老爹心底里还是认可宝玉的。宝玉哪敢怠慢,只得硬着头皮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宝玉脱口而出的这副对联太妙了。它一改此处人工穿凿的孤绝之气,挥就一幅于清幽处自在耕织的绝美画卷。这联诗也恰恰暗合李纨最终的结局。她避世幽居,教子勤学,贾兰最终高中举人,李纨凤冠霞披,可谓苦尽甘来。
宝玉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艰难时刻,竟然能联出如此妙对,可见其诗才了得。然而,在父亲贾政嘴里宝玉却是个一无是处的蠢才。
在造作虚伪谄媚阿谀泛滥的世界里,坦率直言是有罪的。我喜欢宝玉,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向他眼里的恶妥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走贾府的宝玉背影何其伟岸。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