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夫: 音乐是历史的和声
在2025年京东618歌会上,一个新的热词#可夫接电话#在小红书出圈,周可夫是谁?他到底做什么工作,笔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引用:周可夫,青年作曲家,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广播电视台音乐制作人、词作家。2025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总监、2025北京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音乐总监、2024北京文化论坛音乐总监、2024庆祝北京中轴申遗成功晚会音乐总监、北京广播电视台315晚会音乐总监、2024京津冀消费季音乐总监、202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主题活动颁奖晚会音乐总监等等。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作品多次在CCTV等各大电视台晚会演出。曾获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经济新闻奖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奖项。创作作品十几次收录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官方刊物《歌曲》杂志,并登上该杂志2021.08期封面人物。

周可夫曾经说:“音乐是历史的和声”采访约在周可夫在北京的音乐工作室。见到他时,他刚结束对一台晚会音乐的调整,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分轨文件的复杂界面。他指着一段低音旋律解释,“这里的弦乐线条像手掌托举的力度,而童声合唱的加入则象征希望。”这种精准的音乐叙事能力,源自他对文化命题的深度思考。
在2024年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中,他和他的团队创作出《醒狮咏春》《鼓舞风华》等优秀作品,作品中尝试用算法分析各鼓种的振动频率,生成可视化的"鼓语图谱",这正是作为音乐总监的周可夫提出的严谨与艺术标准,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传统文化元素不再是符号化的点缀,而成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音乐本体。在庆祝中轴线申遗成功晚会中,他和他的团队实地采样晨钟暮鼓声,创作出十二时辰鼓乐《生生不息》,中轴线申遗成功的伟大在于它既是物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音乐里运用了‘金木水火土’五音等元素,让观众听见六百年的层叠。”

跨界与破界的平衡术 翻开周可夫的创作年表,从央视晚会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从文化论坛到“最美警察”颁奖礼,题材跨度令人惊叹。对此他笑称自己是“职业命题作文选手”:“晚会音乐不是炫技场,而是要在限定框架内找到艺术表达的最大公约数。”他特别提到2025北京春节联欢晚会的创作——为兼顾老年观众与Z世代审美,担任音乐总监的他,和他的音乐团队在音乐创作中“奋笔疾书”,改编了众多怀旧金曲,声声牵动人心,春晚还推出的亲情主题曲《他说老啦》更是在互联网端破圈,声声催人落泪。

这种跨界思维或与他的多重身份有关。作为北京音乐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之一,他同时深耕音乐制作、歌词创作领域。在《歌曲》杂志封面上,他坚毅的眼神像是在诉说着音乐的犀利。他说:“作曲家不能只活在谱纸里。今天我们要懂声学设计,电子声学,甚至弹幕文化的情绪节奏。”他展示手机里收藏的短视频配乐,这些“15秒神曲”的爆点设计,对晚会转场音乐同样有启发。同样他抖音端的音乐播放量已经超过150亿。
在流量时代守护创作初心 尽管作品屡次成为“晚会爆款”,周可夫对创作仍保持近乎苛刻的标准,音乐的策划、编曲、录音、混音他都会亲自坐镇,他说:“其实我特别对不起混音师,因为都知道我对晚会音乐的严苛标准和要求,好多混音师一听我就害怕,有人说‘关键他还懂混音技术,把要求细节到某个效果器的某个参数上,完全不能一点含糊’。 在聊天中,他说“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创作的《光影狂想曲》3分钟曲子,我们做了27版方案。”他回忆为寻找老北京叫卖声的当代音乐化呈现,曾连续两周泡在各大图书馆博物馆。

周可夫担任过《我中国少年》等数十档节目的音乐总监与音乐编辑工作,正是这些积累,让他有了非常丰富的音乐制作经验与晚会音乐声场经验。他说,他一直铭记于心的,是那份感恩,感恩信任他的导演,信任他的同事,信任他的朋友,正是那份信任,让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说,努力的路依然非常非常漫长,需要付出的,是加倍的努力,成吨的情分,才会摸得到每一份惊喜的门槛。

临别时,周可夫调试着新改编编曲的《那些人儿》。编曲工程中,纯洁的合唱与美妙的管弦正在交织“你看,音乐的魅力,是那样的纯净。”窗外华灯初上,他的话语混着跃动的音符,“我们这代音乐人的幸运,是能用无数种声音讲述同一个主题:我热爱的中国”。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71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