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品红楼真味——读高语罕的《红楼宝藏六讲》

《红楼宝藏六讲》是高语罕撷取《红楼梦》中的几个细节所著的。从“六讲”涉及的内容看,有针对原著从宏观上评价其价值的,像《一面镜子》和《红楼梦的宝藏》;有从作品中遴选一些细节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谈”的,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附》、《王熙凤》、《几个奇女子》和《两个老太婆——贾母与刘姥姥》。尽管不是就作品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讲评,但是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在“讲座”与“原著”间辗转,对《红楼梦》的意趣、精神与价值还是能够有所了解。

通读高先生的“六讲”,它既不同于索隐派的“探索”性书写,也不同于考证派“考证”性印证,还有别于评论派的“评论”性论述,而是把个人阅读的体验感受与原著的相关内容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同时,作者在写作时使用的语言与“评书”的说书风格相似,口语与书面语相穿插,雅俗共赏,饶有趣味。高先生在没有进入正式的“红楼讲谈”之前,首先用大量篇幅对《红楼梦》的相关学术争论进行粗线条勾勒,并对自己所做 “讲谈”的相关事宜做出谦逊的介绍。毋容置疑,“六讲”前的“开山白”就相当于这六讲的总纲。诸如《红楼梦》本依的“故事”,这个问题始终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但迄今为止尚无定论的问题。高先生把其中代表性的流派做了简单的交代:“这种观察,共有三派:第一派以为红楼梦乃是‘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诸名王奇女’;第二派以为‘红楼梦是康熙朝的政治小说’,他们以为他的作者抱有民族思想甚挚,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第三派以为‘红楼梦记的是纳兰性德的事’,谓成德有几首悼亡诗是影射黛玉。”因为关注原著的角度不同,坚持的学术立场就不一样。正是这种“各执一词”,才增添了《红楼梦》的意蕴。

不论学者专家围绕《红楼梦》如何固执己见,高先生都不为所惑,而是以自己对原著的读解与认识,立足作品本身从中撷取较为有趣,也是读者感兴趣的点进行品读。对每一个“专题”的讲解,高先生都始终坚持以原著为佐证的材料,把个人读解所得与原著相关内容有机串连,二者互释。这样,展读“六讲”时,不仅能够获得高先生真知灼见的启迪,也可以回到原著中二次认识作者写作时的匠心独运。纵览高先生的“六讲”,它有别于一般学术性研究的严肃与严谨,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把作品蕴含的精髓揭示出来,读之,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我说书时,完全站在客观方面,纯从红楼梦所叙述事实,加以合理的分析,绝不参以个人主观的成见和道德观念。”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下面跟随高先生的思路走进“六讲”,截取其中的珠玑文字,感受“六讲”的魅力。王国维先生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从王先生对《红楼梦》做出的评论看,《红楼梦》堪称映射世情的“百科全书”。尽管作品演绎故事的舞台封闭在荣宁二府,而且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书写的基点,但是当剥离掉一些外在的附加,回到故事涉及的元素、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以及外在的环境,文学的书写其实影射的就是现实世界芸芸众生的生活与生命的图谱。而品读《红楼梦》之所以给人以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源自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时,目光始终是下移的,而且把自己的人生遭际和生命体验渗透其中。也正是如此,当我们品读《红楼梦》时,通过对“红楼世界”的窥视,就能够较为真切地了解曹雪芹生活时代的社会生态。就是说,通过《红楼梦》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康熙朝前后社会世情风貌。能够获得这样的体验,离不开曹雪芹的用心用情用意。“设非曹雪芹身临其境,所谓‘亲见亲闻’,怎么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即使‘亲见亲闻’,设使没有曹雪芹那样细心体贴、精密的观察,也写不出它这样深刻的小说……”正是得益于曹雪芹对“中国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研究或心得”、“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修养”、“对中国佛学的问津”、“对中国的儒道两家的内容识得透彻”、“对中国诗歌的深造”……,当品读《红楼梦》时才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言以蔽之,《红楼梦》这面镜子为几百年后的读者提供了“观照”清廷很好的媒介。

有了这面镜子的助力,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贵族社会的生活、农民与贵族的关系及身份差别、商业资本之发达与西洋商品之输入、政治制度——如官爵科举等等、贵族社会的建筑艺术、贵族家庭之内幕、社会之意识形态、人性善恶、美丑黑暗与光明、崇高与卑鄙、酸甜与苦辣”。“总而言之,凡社会生活所有的——从底层到上层,从外表到内心,无不予以彻头彻尾,须眉毕现,如见肝胆的烛照”。沿着这样的文脉,跟随高先生走进作品了解的人与事就变得更加清晰。众所周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是《红楼梦》人物中的四根柱子     。其中,从“大旨谈情”的角度观照《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两种思想的代表,两种婚姻模式的斗争也是贯穿小说(前八十回)始终的经络线。至于贾宝玉和史湘云之间模模糊糊的情愫也同样是小说中的一抹温情暖色。从“爱情”的角度看,四个年轻生命可以说就像一块磁石,把作品中的人物不同程度地聚合在不同的场域,以演绎各自的酸甜苦辣、爱恨情愁。正是如此,高先生专门为这四个正青春的生命开列专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附”。“贾宝玉自然是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角,林黛玉乃是主中之宾,薛宝钗次之,但是一提到宝玉,就不能不提到黛玉和宝钗;而钗黛之外,史湘云也是贾宝玉的生活中次于钗黛而比较其他都重要的一个。”

对四个人在作品中的地位有了这样的定位之后,高先生分四个部分、结合作品的内容对四个人的性格、遭际、才学、情感、处世等进行细致入微地品介:第一部分贾宝玉——宝玉的环境和教养、宝玉的天才、宝玉的人生观、宝玉的女性崇拜、宝玉的同性爱,第二部分林黛玉(先交代史湘云)——黛玉的身份和遭遇、黛玉的性情、黛玉的天才、黛玉的美貌,第三部分薛宝钗——宝钗之身份与环境、宝钗之性情、宝钗之才气,第四部分恋爱的斗争——黛玉与宝钗的容貌、贾宝玉的熊掌与鱼、林黛玉孤军奋战、薛宝钗广布外援、恋爱的悲喜剧。从每一部分选取的内容看,都是每个人性格中极富个性化的,而且是曹雪芹着力要表现的。高先生对每个内容的品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贾宝玉的品读,高先生如是说:“贾宝玉表现出两重人格:一个是快乐的宝玉,一个是苦恼的宝玉。这种情形在他的整个生活历程上好比一条红线贯串着一样。他的天才是很大的,但不爱读书;他的同情心是很大的,但一时跳不出贵族的圈子;他虽不爱读书,但他稍一留心,便会出人头地。他又有两个癖性:一个是女性崇拜,一个是同性爱。”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美貌与才学的比较,高先生这样评价:“总而言之,黛玉,阳刚之美也;宝钗,阴柔之美也。大概可以说,宝钗的文学修养也不亚于黛玉,惟其性情偏于现世方面,所以她对于人生也就不免有些迁就,因此她在文学上的表现,也就不得不受影响。”关于袭人向王夫人告状,高先生这样评论:“袭人这番话等于向最高法院告了宝玉黛玉一状一样;黛玉和宝玉的命运已经在她这一状中判定了。”……

品读经典,不是浮光掠影、水过地皮湿,也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只有“慢慢走,欣赏啊”,以“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沉浸到作品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真味。对《红楼梦》的阅读,唯有像高先生这样“咬文嚼字”,才能“解的其中味”。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76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