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一切关于生命之外的东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刀锋上的行者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读完了。虽然这本书只有400页,也算不上难读,但我的阅读速度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缓慢了,因为我并不是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过着世俗的生活,工作,运动,娱乐,社交,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在广阔天地间那微不足道的一点成功。相对于书中的人物莱雷那种舍弃一切的勇气,追寻生命意义的无畏,为找到灵魂和精神的最终归宿,那种崇高和无私的精神来说,自知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与莱雷相差甚远,但通过了解《刀锋》中莱雷的经历,我仿佛看到了一部分自己的影子,那影子虽然影绰绰的,那朦胧的感觉就像是看到了身处在迷雾中的自己,也许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只手臂的大致轮廓,连整个身体都看不清楚,但我坚信,这迷雾,总有一天会被驱散,而我也会在这消散的迷雾中寻找到些什么。

回顾我24年来的岁月,我读过的书很少,而且开始读书的时间也并不长,在我18岁之前,完整读完的只有两本书,第一本是小学时,因为假期作业的缘故,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被迫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本是临近高考时,为了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烦躁,用了几个夜晚的时间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直到我上大学之前,我都认为读书简直是这世界上最令人煎熬的事情,除非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娱乐活动了,否则,那一个个像米粒大小的文字,会让人疯掉。

其实,说道我对读书态度的转变,不得不承认当初是带有一定功利性质的,一是为了爸妈那辛辛苦苦工作赚钱供我读书的学费,让这学费花的更物有所值;二是不甘于人后,为的是提升和完善自我,也许会因为读的书多了,日后会得到些什么。但当我读书的数量逐渐增多时,我发现了读书的乐趣所在,同时我的思想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带有功利目的,到为了寻求精神世界的宁静,在这喧闹世界找到一刻属于自己的欢愉,现在才发现,文字就是这样,你不去看它的的时候,你会觉得文字于你来说是毫无吸引力可言,但一旦你开始懂得欣赏文字的魅力所在,你就会发现,即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失去了颜色,即便夜空中所有的星星都不再闪烁,即便太阳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但文字的魅力却丝毫未减,在黯然失色的世界里,文字永远不会失去那耀眼的光彩,就算身处在无限的黑暗之中,文字也会将你的内心照亮,那光亮会注入你的灵魂,永存于浩瀚的宇宙之中。

一不小心絮叨了这么多,还是回归到《刀锋》这本书本身吧,这是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书,原本是想先读《月亮与六便士》来着的,但图书馆里的这本书早已经被借走,可能是这本书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吧,人们都想拜读一下,所以自然是很难借到。

《刀锋》主要讲的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莱雷亲眼目睹了好友的死亡,这一可怕的经历,让莱雷的对生命和上帝的看法有了转变,他开始思考善与恶的存在,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寻找上帝的存在。当莱雷回到美国以后却没有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和他亲近的人,只是说了一句:人们死了以后,那僵死的模样多可怕。他为了寻找心中那个难以割舍的疑问,开始疯狂的阅读书籍,将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之中,甚至与昔日的恋人伊莎贝尔解除了婚约;再接着他开始有游历世界,四处求学。最后,在印度教圣人的开导下,他从东方的《奥义书》中得到了启示,踏上了心灵的自我完善之路。

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本书的情节好像并没有《月亮与六便士》那样吸引人,除了主人公莱雷,毛姆还花了大量的篇幅精心刻画了俗不可耐的艾略特,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所占用的篇幅甚至大于了对莱雷的描写,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吗?不会,一来《刀锋》这本书是以毛姆的第一视角写成的,毛姆作为书中的主要人物出现,周旋于各个人物之间,以听人讲故事的形成小说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方式就是对枯燥乏味的消解,让小说情节更具吸引力,随着与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每隔一段时间就写一写莱雷游历世界所发生的事儿,节奏把控的恰到好处,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二来,写艾略特的势利和庸俗,伊莎贝尔的物质和虚荣,写这些俗人正是为了衬托出不俗之人,莱雷的行为与追求显得鹤立鸡群,使他脱颖而出,令我们眼前一亮。

由于书中的刻画人物的经典场景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仅说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这个场景不仅让我动容,更让我想起了过往的一些经历,让本已经平静的内心又掀起了一丝波澜。还记得前文我说过,在莱雷身上仿佛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吗,我这么说决不是在夸耀我自己,我没有莱雷那种高尚的品格和无畏的精神,也只是生活在这世间的俗人,我这样说只不过是觉得跟自己的过往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罢了。

当时的莱雷已经在巴黎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而伊莎贝尔在美国受够了这漫长的等待,表面上伊莎贝尔一家人来到巴黎是到巴黎度假,实则是想劝说莱雷回去跟伊莎贝尔结婚。当他们在巴黎相聚,伊莎贝尔来到莱雷在巴黎租住的小旅馆的房间之后,浑身都感到不自在,房间里没有奢华的家具,没有漂亮的壁纸,甚至连洗浴间都没有,这让习惯了富裕生活的她怎能忍受的了呢?当他们谈到了结婚的问题时,两人意见产生了分歧,莱雷想带着伊莎贝尔过浪漫的理想主义生活,仅用莱雷复员后政府发的3000美金过活,物质层面不能保证,但精神上会很富足;而伊莎贝尔考虑的则是现实的,物质的,在伊莎贝尔眼里,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体现在金钱、地位和名誉上的,如果一个人不去工作,或者说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那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可言。

当莱雷兴高采烈地告诉伊莎贝尔读《奥德修斯》原文的感觉,初次阅读斯宾诺莎哲学的兴奋,但却无异于对牛弹琴,夏虫语冰。伊莎贝尔不反对莱雷求知,但她说:“不准备用求来的知识干任何事,要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在伊莎贝尔眼里,知识唯一的正当途径就是用来换取金钱、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而莱雷很清楚的告诉她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了解决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

“我想在我的心里程度得出结论——究竟有没有上帝。我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罪恶。我要弄明白究竟是我有一个不死的灵魂呢,还是我一死,我的一切就完蛋。”

伊莎贝尔听了这些话倒噎了一口气,觉得很不舒服,她问莱雷什么时候回芝加哥。这时的莱雷刚刚品尝到精神世界的佳酿,又怎么会愿意退回到世俗世界中去呢。莱雷对伊莎贝尔说:

“我不能回去,亲爱的。回去对我来说等于死亡,等于出卖我的灵魂。”

这个场景,是莱雷和伊莎贝尔之间打响的第一次战役,也正是上面的场景,使我想起了学生时代一个深深印在我脑中的画面。

前面我已经说过,我培养起读书的兴趣是在大学时,那时如果其它事情不是很忙的话,我几乎每天都会去图书馆,有时会拿一本书静静的看,有时也只是到里面坐一坐,感受在其他地方所不能感受到的宁静,听着沙沙的翻书声,享受着微风穿过阅览室带来的阵阵书香。那时我读的书也很杂,没有什么固定的种类,有时读一读悬疑小说,有时读一读经典名著,偶尔也会读一些工具类的书籍。那时我还有一个异地恋的女友,我们从高三在一起,直到2016年年底分了手。其中四年半的异地恋,不管对谁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身边总是充满着各种诱惑,但我们都坚持住了。如果说异地恋辛不辛苦的话,在我看来也还可以,因为我觉得大学的生活让我学会了独处,甚至是爱上了独处,只要有书籍的陪伴,精神世界就是丰富的,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显得冷清;但对于我前女友来说,她是不喜欢看书的,她想要的是来自人的关心和陪伴,所以一个人的时候难免会觉得空虚和孤独。尽管现在已经不在一起了,但也留下过美好的回忆,毕竟是两个人的互相陪伴,一起走过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

记得大四开学时,所有人都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我并不想做本专业的工作,所以一直在思索着自己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干什么。我在网上也投递了一些简历,但由于专业和学校的限制,再加之也没有什么相关的实习经历,所以想找到一份尽如人意的工作确实很难。在思考的闲暇之余,我还是像以前一样会读一些书,尽量去享受剩下的大学时光。但这个时候,我前女友却急的很,她对我说:“你整天看那些没有用的书有什么用,我不反对你看书,但你看点有用的书不行吗,你看那些书能找到工作吗?”听到这句话,我没反驳什么,接着她又说:“如果你不找到工作,我家里人肯定不会同意我们在一起的,你怎么一点都不急?”后来,为了让她安心,也带一点怄气的因素,就随便找了一个自己不喜欢但听上去又挺体面的国企工作。而她毕业之后顺利通过了公务员的笔试和面试,正式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她说她是顺应了父母的心愿,但我觉得,或许这也是她内心最渴望的安稳生活。不得不承认,她读的书都是有用的,她读的几个月的书,为她后半辈子铺好了路,但这条路似乎也没有岔路,如果选择走下去的话,那这起点亦是终点。不能说谁的选择就是对的,但如果两个人的思想和三观不在了同一个频率上,不管多持久的感情也终将走向破灭。

以上就是这本书令我动容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只是因为这些,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使你对人生,对生活,对自我的理想又重新审视了一番。如果你对精神世界有那么一点儿追求,在这本书里,你不仅仅会被莱雷的经历深深吸引,也会参照其他庸俗的人物对自己进行审视,看看自己有没有偏离内心深处的追求,不断修正自己前行的轨道。

关于这本书,想说的还很多,但文章就写到这了,剩下的留着以后慢慢思考吧。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像莱雷那样的无畏,舍弃有悖于精神世界法则的事物,不论是爱情、婚姻、家庭、金钱、地位,包括自我的傲慢等一切可以舍弃的东西,只求自己活在这世俗的世界里但不世俗,知世故但不世故。

关于生命本身以外的东西,舍弃得越是彻底,越是干净,行走在刀锋之上便越是轻盈自如,希望你我能够成为一名刀锋上的舞者。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迦陀奥义书》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23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