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读后感(一)

近日在家休息,就想看小说,站在客厅的书柜前用眼睛在书架上寻觅,被柳青的《创业史》吸引,好就是这本了。

好多年前的初中语文里,我学过《梁生宝买稻种》的文章,这篇文章就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文章中对梁生宝去郭县买稻种,在火车站过夜省吃俭用的描写,让我过目难忘。

我用三天时间,读完七百多页的《创业史》,我被刚刚解放后的贫雇农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土地、热爱牲口深深地震撼!我被一群共产党员:县委副书记杨国华、区委书记王佐民、乡委书记卢明昌、蛤蟆滩互助组组长梁三宝,对工作的火热干劲所感动!正是有这些无私奉献、热爱集体、不怕困难的人们,我们国家才很快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2019年9月23日,《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

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士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这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一部现代文学中的精品之作。

创业史》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这一年的冬天,写合作化的互助组时期,蛤蟆滩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情况,塑造了梁三老汉、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欢喜、任老四、姚士杰、孙水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创作得最成功的当属梁三老汉和梁生宝这两个人物形象。梁生宝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有胆有识,勇于进取,公而忘私,带领农民共同创业

人们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下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而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梁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

那时候,互助组、合作社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梁生宝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走出一条农村社会主义的路子。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会办成这样的大事。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

梁生宝不仅有执着的信念在胸,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塑造最为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勤劳、倔强、保守的老一辈农民,他由衷地感激为农民带来土地、带来期望的合作社,但他又不能理解社会主义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纠结矛盾。最终他心悦诚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对柳青《创业史》最为精准的总结,莫过先于正文的前三个字:“创业难……”这句简短的乡谚在小说起始至少奠定了这样的基调:第一,贫苦农民想要依靠个体劳作、自发创立家业很是艰难;第二,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自身的私有性作斗争、走集体主义道路也并非坦途。

梁三老汉几十年的创业经历就可以明证:

首先小说在一开始就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而这部历史恰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

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业和遗愿,独自创业过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业都宣告失败;四十岁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继子之后重燃创业热情,可十年后除了一身病痛,一无所成;在继子成年时,父子俩劲头百倍狠干一年,收成却分别被地租、肥料欠债和保公所瓜分;继梁生宝被拉壮丁赎回后进终南山,梁三老汉卖掉了牲口也退还了租地,从此对创业再无指望。

其次,梁生宝先后任互助组组长和合作社主任期间代表党在农村所肩负的责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内忧为入社成员人心不齐,有的畏缩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为富农与富裕中农等不但幸灾乐祸,而且舆论破坏,连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热讽,还有某些上级领导的怀疑与施压。

此外,除去人为环境内外堪忧,人畜劳力、场地条件、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农业物资、政策允许与组织支持都成问题。

就是在重重考验下,梁生宝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带领着一部分农民迎难而上,在集体力量下与苦难作长期斗争。

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创业维艰,是旧中国农民生在压迫与盘剥的社会制度下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样是新中国农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观念保守、局面复杂而无法回避的普遍现象。正是有了柳青以农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体察,又以作家的直觉穿透现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纵向与横向苦难底色的洇现,以及书写苦难意义的非凡。

创业难,业难创,只有有勇气的人,有胆识的人,才能去披荆斩棘。  

即使到了今天,《创业史》依然具有非凡的意义。著名作家路遥曾说,他最喜欢的小说是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是他写作的模本,他从《创业史》中学到很多,得到很多。

他在书中写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语句是路遥《人生》中的首创,其实是他引用创业史第15章中的原句。

作为占我国人口近半数的农民,土地永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创业史》就是一部农民的作品。写土地,写农民,也写出了每一个农民对脚下土地的炽爱,都爱得如此深沉。

一部《创业史》,半部土地改革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上,还需要更多像梁生宝这样锐意进取,乘风破浪的带头人。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5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