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生//沃兴华书法”形式构成”理论及精神维度

沃兴华书法"形式构成"理论及精神维度

作者//郭有生

沃兴华(1955-2025)作为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创新精神与理论建树的书法家之一,其提出的"形式构成"理论深刻影响了近三十年中国书法的发展轨迹。本文以沃兴华书法理论中的精神维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形式构成"理论的系统梳理,揭示其中蕴含的"形"与"神"、"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宇宙"的多重辩证关系。研究发现,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绝非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融合现代视觉艺术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美学体系。在表层的形式探索之下,蕴含着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对当代文化语境下书法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回应,以及对个体生命与宇宙精神互通的艺术表达。沃兴华通过"形式构成"理论,将书法从"写字"的艺术提升为"空间分割"与"关系表现"的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新确立了书法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向度。

关键词:沃兴华;形式构成;书法理论;精神维度;当代书法

引言

2025年7月16日,中国当代书法大家沃兴华逝世的消息引发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切缅怀。这位被学界誉为"颠覆者"的书法家,以其独创性的"形式构成"理论和对书法现代转型的执着探索,在赞誉与争议中重塑了当代书法的美学疆界。沃兴华一生出版《中国书法史》《敦煌书法研究》《金文书法》《碑版书法》等三十余部专著,其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相互促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二十年前提出的"形式构成"理念,已成为近几十年来书法艺术在与时俱进的各种创新探索中最具影响力的观念和方法之一。

在当代书法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沃兴华敏锐地意识到书法艺术所处的时代变革。他概括出书法面临的五大时代挑战:"创作主体从文人变为书法家、书法功能从文本式转为图像式、交流方式从小范围变为展览会、展示空间从传统建筑变为现代建筑、电脑取代手写使书法彻底艺术化"。面对这些根本性变化,沃兴华没有选择保守地回归传统,而是大胆提出"变文本为图式,变阅读为观看"的革新主张,并坦言"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而,在沃兴华书法理论的研究与接受过程中,存在一个显著的认知偏差:许多评论者将"形式构成"简单理解为一种形式技巧或视觉策略,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舶来观念,斥之为崇洋媚外;还有人一听说"形式",马上就与不讲内容的形式主义相挂连,认为书法是道,是文化,是文化核心的核心,讲形式是低级的,因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类批评表明,对沃兴华"形式构成"理论的理解存在严重的简单化和表面化倾向,尤其是忽视了这一理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学基础。

实际上,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绝非单纯的形式探索,而是有着深刻的精神维度和文化关切。他说:"书法是线条对空间的分割",认为观众第一眼感知的应是"笔墨与余白构成的图式"及其中的对比关系(如粗细、疏密、枯湿),其次才是辨识字形。这种对书法本质的重新定义,不仅涉及表现方式的变革,更包含对书法艺术精神内涵的重新思考。在沃兴华看来,书法的当代转型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时代负责"的文化担当,他主张"书法在数码时代脱离实用后,必须通过视觉化存续,而非'讨好观众'"。

本文旨在突破对沃兴华"形式构成"理论的表层解读,深入探究其精神维度,揭示这一理论如何在形式创新的表象之下,承载着对中国书法本质的深刻思考,对个体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以及对传统文化当代转型的积极探索。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沃兴华书法理论的全貌,也能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沃兴华"形式构成"理论概述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完善,逐渐构建起一个系统而深入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既源于他对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又出自对创新诉求的积极回应。沃兴华曾自述:"二十年前,根据对传统的理解和创新的诉求,提出了形式构成的理念,大意是:今天的书法作品主要是给人看的,强调视觉效果,关注整体章法,重视组合关系,结果不得不讲究形式构成。"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当代书法理论从"写什么"向"怎么表现"的范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理论核心与基本框架

沃兴华"形式构成"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书法构成的关键是空间分割,核心是对比关系"。他认为书法艺术在当代面临着从"阅读"到"观看"的功能转变,因此必须从表现形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书法注重"文本式"的阅读欣赏,强调点画和结体本身的审美价值;而现代书法则转向"图式化"的视觉观赏,更注重整体章法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基于这一认识,沃兴华构建了一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书法表现体系:点画、结体和章法,这三个层次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点画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结体是点画的组合,章法是所有造形元素的组合;另外一方面又都是局部的,点画是结体的局部,结体是章法的局部,章法是展示空间的局部"。

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书法创作必须兼顾局部之美与关系之美。沃兴华指出:"面对这种两重性,如果都当作整体来对待,它们组合了各种对比关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果都当作局部来对待,把它们与其它局部相组合,那么1+1大于2,又会产生新的审美价值,即关系之美。这两种审美价值都是值得追求,比较来说,古代书法强调阅读,更加关注点画和结体的本身之美,现代书法强调观赏,在局部之美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强调整体关系之美。"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书法理论中偏重点画和结体的倾向,将章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书法的现代表现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创作方法论

在创作方法上,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强调:"把点画放到结体中去处理,把结体放到章法中去处理,把章法放到展示空间中去处理,一句话,不能就事论是地孤立地对待点画结体和章法,努力把它们放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中去处理他们的组合关系,发掘关系之美。"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书法创作中孤立看待各个表现层次的局限,通过层级嵌套和整体把握,实现书法表现力的最大化。

沃兴华进一步阐释了形式构成的创作过程,将其概括为"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相师与相搏。"前识意图"是指在创作之前,对作品的一种意象性预构,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是作者生命的表现;"形式理念"则是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在高度概括以后,抽绎出来的最高原则,是作品生命的表现。在创作过程中,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共同推动作品的生成。沃兴华借用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比喻,说明创作是一个从观察到理解再到表现的动态过程,其中既有"意在笔先"的预设,又有"趣在法外"的生成。

与传统书学的关系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虽然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但与书法传统保持着深刻的联系。他认为自己的探索"并非割裂传统",而是以传统为跳板进行的创新。沃兴华早年苦练《多宝塔碑》,奠定浑厚基调;后学米芾而取其态,得结字欹侧之趣,学王铎而取其气,得章法连绵贯气。他从帖学转向碑学后,提出"书法越精致越无味"的观点,从金文拓片中领悟残缺的"浑厚苍茫"金石气,主张接纳斑驳模糊的笔墨表现,反对过度修饰。这一视角被支持者赞为"激活了敦煌写经、墓志残纸的美学合法性",打破了帖学碑学的二元对立。

在理论渊源上,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阴阳辩证思维。他指出:"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用笔上有轻和重、快和慢;点画上有粗和细、长和短;结体上有大和小、正和侧;章法上有疏和密、虚和实;墨色上有干和湿,浓和淡等等,所有这些对比关系都是相反相成的,在传统思想中属于阴和阳的哲学范畴。"这种阴阳辩证的思想,构成了"形式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形式技巧,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

历史定位与理论创新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看,沃兴华将"形式构成"视为碑帖融合的必然产物。他在1998年就指出:"帖学大坏,碑学崛起,一正一反,理所当然,而碑学成熟之后,必然走向碑帖结合。碑有碑的长处,帖有帖的长处,怎么把它们结合起来,并且要和谐统一,不得不讲究方法,正是对这种方法的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理解和追求各种对比关系的表现,比如墨色的枯湿浓淡,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大小正侧,章法的疏密虚实等等,把一组组对比关系发掘来,并给予充分表现,结果导致了构成的观念和方法,按照这种观念和方法走下去,会开辟出一条与传统帖学和碑学截然不同的路子,今后的书坛很可能碑帖之争在碑帖融合的潮流中沉寂下去,最后都归入没有新旧差别的传统范围,而讲究构成关系的现代书法则悄然崛起,与碑帖传统对垒。"这一预见性观点,揭示了"形式构成"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表明了沃兴华对书法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总体而言,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是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书法美学体系,它既根植于中国传统书学的肥沃土壤,又回应了当代书法面临的时代挑战;既注重形式语言的创新探索,又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书法的现代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形式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与精神内核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深厚的思想根基源自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深入探究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与精神内核,有助于我们超越形式表象,把握其内在的精神维度。沃兴华本人曾明确指出:"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概括起来就是阴和阳两大类型。阴阳思维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方法,贯穿在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这一表述清晰地揭示了"形式构成"理论与传统哲学思想的血脉联系。

阴阳辩证的哲学架构

阴阳学说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为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提供了根本性的思维框架。沃兴华将书法艺术中的各种对比关系——轻重、快慢、粗细、方圆、大小、正侧、疏密、虚实、枯湿、浓淡等——都纳入阴阳范畴进行理解。这种归类并非简单的比附,而是基于对艺术表现规律的深刻把握。在传统哲学中,阴阳代表着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对立统一力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动力。《周易·系辞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精辟地概括了阴阳作为宇宙根本规律的地位。

沃兴华将阴阳辩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书法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哲学。他认为书法艺术中的各种对比关系"都是一个整体,各自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大离开小,不成其为大,小离开大,也不成其为小。疏与密、正与侧、轻与重、快与慢等等,无不如此"。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使"形式构成"理论具备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沃兴华特别重视《国语·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的思想,认为这句话揭示了阴阳运动和变化的方式。他将"以他平他"作为形式构成的核心原则,指出:"事物的发荣滋长来自于和,和的前提是不同,或者阴,或者阳,有阴有阳,才能'以他平他',否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以同裨同,尽乃弃也',没有一点生命力。"他反复强调"事物的发荣滋长,来自于'和',和就是让两个不同的东西建立起平衡关系,它的前提是组合双方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否则的话,'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种对"和"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使"形式构成"理论具有了超越形式本身的精神内涵。这一观点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书法艺术需要通过对比关系来表现生命力,为什么单调统一的表现缺乏艺术感染力。

"形势"论的传统与创新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与中国古代书论中的"形势"说有着直接的承续关系。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提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一经典论述揭示了书法艺术从自然到阴阳、从阴阳到形势的生成逻辑。沃兴华深有感触地说:"蔡邕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地就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段话言简意赅,阐明了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作为经典,影响深远。"

沃兴华深入分析了对比关系的历史发展:"然而,这样的对比关系很多,而且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不断衍生,一部'古质而今妍'的历史,其实就是对比关系的开发历史。"他将这些对比关系归纳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形,如粗细、方圆、大小、正侧,等等,形就是空间的状态和位置;另一类是势,如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等,势就是时间的运动和节奏。形和势是各种对比关系的概括,因此蔡邕又说'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归根到底,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形和势。"

在传统书论中,"形"与"势"是两个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形"指书法作品中静态的空间结构和视觉形态,"势"则指动态的运动趋势和力量表现。沃兴华对"形"与"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形和势,它们的表现效果完全不同。势的表现是使点画和结体上下连绵,在连绵的过程中,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等变化,营造出节奏和旋律,具有音乐的特性。观者面对这样的作品,视线无论落在什么地方,都会顺着笔势的连绵一点一点展开,这样的欣赏与文本式的阅读相一致,有一个历时的过程,很耐看,可以慢慢玩味,但视觉效果比较弱。"相比之下,"形"的表现则更注重视觉效果的直观性和冲击力。

沃兴华认为,"形和势各有各的表现力,应当兼顾",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往往有不同的偏重。他提出:"到今天,根据视觉化的要求,创作方法应当在重势的基础上,重新强调造型的表现。"这一主张既尊重传统书法的表现规律,又适应了当代审美需求,体现了"形式构成"理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思考

"翕辟成变"的生成哲学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还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成论思想,特别是"翕辟成变"的宇宙观。"翕"与"辟"(xī pì)是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家学者从《周易》中提炼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翕"指事物的凝聚收敛趋势,"辟"指事物的发散扩张趋势,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被理解为"翕"与"辟"的相互作用。

沃兴华将"翕辟成变"的思想运用于书法创作理论,指出:"这种翕辟成变的理论表现在书法上,创作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在点画上'逆入'是指上一笔的继续,'回收'是指下一笔的开始,强调'逆入回收'就是强调上下点画要连绵书写。在结体上,'字无两头'就是强调所有点画都要连绵书写,在章法上,'一笔书'就是强调所有点画结体都要连绵书写。"这种理解将书法创作过程提升到了宇宙生命运动的高度,赋予了"形式构成"理论以深刻的精神维度。

沃兴华进一步分析道:"这种大化流行的连绵书写一方面是'辟以运翕',通过翕的闭合,实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起笔行笔和收笔的'摄聚成物'就是点画,点画与点画的'摄聚成物'就是结体,结体与结体的'摄聚成物'就是章法。点画和结体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要求所辖的各种对比关系协调平衡,组成基本形,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否则的话,'若无摄聚,便是浮游无据,莽荡无物',书法作品如果没有点画和结体的基本形之美,内容就显得空洞贫乏了。另一方面是'翕以显辟','翕势刹那顿现而不暂住','与翕俱起,爰有辟极',翕在成物的刹那就要打破封闭,开放自己,把点画放到结体中去处理,把结体放到章法中去处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去处理他们的组合关系,因此,点画和结体没有固定的写法,就如虞世南《书旨》所说的:'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翕极中的基本形到辟极中就是变形。"

这段论述充分表明,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哲学体系,从微观的点画到宏观的章法,都贯穿着统一的生成论思想。这种思想既源于传统哲学,又在书法艺术领域得到了创造性发展,成为"形式构成"理论的精神内核。

"关系之美"的审美理想

在审美理想层面,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追求的是"关系之美"。他认为,书法作品中的各个层次都具有双重性格,既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又是更大整体的局部。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时,它们表现出"基本形之美";作为局部时,则通过与其他局部的组合,产生"关系之美"。

沃兴华特别强调:"把每个层次当作整体去表现或当作局部去表现,各有各的表现方法,各有各的审美内容,应当兼顾,然而因为它们互相排斥,兼顾难免会有所偏重,传统文本式的书法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前者,强调局部的统一和完美,而当代书法根据视觉化的要求则应当把重点放在后者,强调组合中的构成关系。"这种对"关系之美"的追求,反映了沃兴华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表现什么,更在于如何表现,在于各种表现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沃兴华将"关系之美"提升到了书法艺术核心价值的高度,他指出:"形式构成的创作理论是:书法作品分三个层次,点画、结体和章法,它们都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点画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结体是点画的组合,章法是所有造形元素的组合;另外一方面又都是局部的,点画是结体的局部,结体是章法的局部,章法是展示空间的局部。"这种双重属性的认识,使"形式构成"理论超越了传统书学偏重局部完美的局限,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总体而言,沃兴华"形式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与精神内核,体现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当代书法理论中的创造性转化。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形势"论的艺术观念、"翕辟成变"的生成哲学以及"关系之美"的审美理想,共同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精神维度,使其在形式探索的表象之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这也正是沃兴华书法理论的独特价值所在——它不仅告诉人们如何创作书法,更引导人们思考书法艺术的本质及其与宇宙人生的深层联系。

形式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常常被误解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主张,然而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涵,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形式与精神辩证统一的深刻思想。在沃兴华看来,形式探索绝非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而是表达精神内涵的必要手段;同样,精神追求也不能脱离形式表现而空谈,必须通过具体的形式语言来实现。这种辩证思考使"形式构成"理论超越了形式与精神的对立,达到了二者有机统一的理论高度。

形式探索的精神指向

沃兴华对书法形式的探索始终有着明确的精神指向。他强调:"书法是视觉艺术,归根到底是给人看的,说狂话有什么用?作品是硬道理。"这种对作品视觉效果的重视,并非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基于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沃兴华认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书法已经从文人书斋的小圈子走向了公共展览空间,从文人的雅玩变成了艺术家的创作,这一转变必然要求书法表现形式作出相应调整。他指出:"作品一旦悬挂在墙上,融入到建筑环境之中,就应当与展示空间相协调,在幅式、字数和风格形式上作出应变,追求与环境相一致的视觉效果。而且,现代书法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展览,几百件作品同时挂在墙上,要想脱颖而出,夺人眼目,必须瞬间给人刺激,当即使人共鸣,变传统的品味型为直观型,而它的方法就是夸张点画、结体、章法中的各种对比关系,强调形式构成。"

沃兴华对形式构成的强调,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当代生存问题的回应。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今社会,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高度发达,地球已成为一个'村落',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各民族与各国家一方面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矛盾和冲突越来越激烈,地区战争、民族冲突、恐怖主义……,这是一个冲突地抱合着的时代,一个离异地纠缠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以强调'对话'和讲究'关系'为特征,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表现于书法,也特别强调各种关系的对比与和谐,强调形式构成。"这一见解表明,沃兴华的形式探索实际上是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和表现,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形"与"神"的传统命题新解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形"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观点,确立了书法艺术重神轻形的价值取向。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了创造性诠释,他认为形与神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统一体。

沃兴华指出:"我在《形势衍》一书中说:'书法就是线条对空间的分割',这个观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分割的结果,讲空间造型与关系,要求'致广大',追求宏观效果,使作品具有撼人的气势;二是分割的手段,讲线条本身的质量,要求'尽精微',追求微观细节,使作品具有耐人琢磨的韵味。空间与线条并重,片面追求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都会损害书法艺术的魅力。"这段论述表明,在沃兴华的理论体系中,形式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空间分割的结果追求的是宏观气势的表现,属于"神"的范畴;而线条质量则关乎微观韵味的呈现,属于"形"的精微之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完整表现。

针对"形式构成"理论可能被误解为形式主义的担忧,沃兴华特别说明:"因此,我在创作时力求广大与精微兼顾。然而在写文章时,强调形式构成,线质方面谈的比较少。原因是我觉得关于线质古人讲得很多,'卑之无甚高论',充其量只能作系统化的整理,如我在《书法技法新论》的笔法章和点画章中所做的那样。关于形式构成古人极少论述,而它恰恰是当代书法发展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大谈特谈。"这一解释澄清了"形式构成"理论的出发点和侧重点,表明其对形式的强调是基于当代书法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非对精神内涵的忽视。

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将书法创作理解为作者生命体验的艺术表达。他提出"前识意图"的概念,认为这是"作者情绪在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引起的反应,不同刺激,不同反应,造成不同的前识意图"。这种"前识意图"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是作者生命的表现。沃兴华举例说明:"如果受到豪迈情绪的刺激,分散在作者自身内的有关豪迈的因素就会聚集起来,例如苏东坡和辛稼轩的词,徐渭和吴昌硕的画,唢呐和秦腔,颜真卿和于右任的书法等等,如果受到婉约情感的刺激,分散在作者自身内的有关婉约的因素就会聚集起来"。

在沃兴华看来,书法创作是一个将生命体验转化为艺术形式的过程。书法家"从某种刺激中感觉到它的审美意义,然后调动所有的修养储备把它转化成具体的点画和结体,转化成与情感表现相一致的前识意图"。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基于对形式语言的深刻理解和自由运用,使内在的生命体验获得外在的艺术表现。

沃兴华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这一创作过程:"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相师与相搏。""前识意图是作者的生命,形式理念是作品的生命。"他将创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与形式表现的关系比喻为"大胆的假设"与"小心的求证":"前识意图好比'大胆的假设',形式理念好比'小心的求证',假设会在求证的过程中不断被修正,前识意图也会在形式理念的展开过程中不断被修正"。这种理解将书法创作提升到了生命体验与形式表现辩证统一的高度,使"形式构成"理论具有了深刻的精神维度。

自由与法则的辩证关系

在沃兴华的理论思考中,自由创作与遵循法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议题。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人的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受自然和社会的制约。人的这种生存状态反映到书法艺术,在创作精神上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但是在创作方法上却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一对很难处理的矛盾,一般人都会偏向两个极端,或者高喊自由,把自由仅仅理解为摆脱一切规范的束缚,结果所谓的自由一到手,精神倍感空虚,作品苍白无力,空疏油滑。或者将法则作为艺术标准,谨小慎微,规行矩步,结果写出来的作品如同泥人木偶,毫无生气。"

沃兴华对自由与法则关系的辩证理解,构成了"形式构成"理论的重要精神内涵。他指出:"其实,自由是人对自己的命令和对自己的服从,它必须以价值与理想作为行动的主宰,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因此,凡是促使生命力强健向上的便是善的,便是美的,书法创作不能怯懦地表现传统规范和重复个人经验,应当努力发掘和激扬自我本性中还不曾充足的活力,使生命的存在得到升华。而且,自由还是对规则的认识和利用,规则是思想感情得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我们只有到前人的全部经验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规则,加以改造、利用和发展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建立起一种更新的风格。"

这种对自由与法则关系的深刻理解,使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既避免了脱离传统的激进创新,又克服了墨守成规的保守倾向,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为个性表现和创造性探索开辟了广阔空间。

"关系之美"的精神境界

总之,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在形式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辩证统一的深刻思考。形式探索服务于精神表达的需要,精神内涵又通过形式语言得以呈现;对传统的尊重与对创新的追求相互促进,个性表现与普遍规律和谐统一。这种辩证思维使"形式构成"理论超越了形式主义的局限,成为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深刻文化意义的艺术理论。

沃兴华书法理论的当代文化意义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不仅对书法艺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当代文化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艺术面临的时代课题。沃兴华以其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独到的解答方案。他的探索"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集体焦虑",同时也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生命力。

书法理论家陈振濂评价沃兴华"在当代美育启蒙中扮演'左图右史'角色——他的争议本身即是思想解放的催化剂"。这一评价准确指出了沃兴华书法理论的启蒙意义——通过挑战传统观念,激发人们对书法本质和未来发展路径的重新思考。正如沃兴华所言:"历史不会记住模仿者,那些在迷雾中独行的人,哪怕踩空一步,也拓宽了路的边界。"这种对创新探索的鼓励,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体现了当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结合

沃兴华批评了当代书法界对待传统的三种错误态度:"现在人对传统的理解仅仅是名家书法,对传统的继承仅仅是复制和克隆。懒惰者以此文饰自己的不动脑筋,不思进取,照抄照搬,依样画瓢。权势者以此为棍子,打击富有创造意识的探索者;并以此为幌子,外拓市场,招徕生意。激进者高喊要与传统决裂,以此获得惊世骇俗的戏剧效果。传统在当代已被弄得面目全非。"这些批评从反面印证了沃兴华对待传统的辩证态度——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也不是可以任意处置的工具,而是创造性转化的资源。

在沃兴华看来,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他说:"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讲创新,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传统书法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创新将是盲目的、无所适从的,而且因为不能与以往的发展相链接,是没有历史价值的。"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也指出了创新必须以把握传统为前提。

艺术教育的创新启示

沃兴华的"形式构成"理论对当代艺术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不仅是一位理论家和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家。沃兴华"长期在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领域涵盖中国书法史、敦煌书法、金文书法等"。这种教学经历使他的理论思考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和教育维度。

"形式构成"理论为书法教育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开放的知识体系。沃兴华将书法艺术分解为点画、结体、章法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析其对比关系和表现方法,这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书法艺术的构成要素和表现规律。同时,他强调"把点画放到结体中去处理,把结体放到章法中去处理,把章法放到展示空间中去处理",这种整体思维和关系思维,又避免了机械分解的局限,保持了书法艺术的有机性和完整性。

沃兴华的教学理念强调"对传统的理解和创新的诉求"的结合,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反对简单模仿,主张深入理解;不满足于技法传授,更强调思维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既有扎实传统功底,又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艺术人才。

艺术家人格的精神感召

沃兴华的书法探索不仅体现在理论与教学层面,更以其独特的精神感召力成为当代艺术界的标杆。他坦言:"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源自《孟子》的箴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对艺术信念的坚守——即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与阻挠,也要为心中的"道"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既是对传统士人风骨的继承,也是对当代艺术困境的回应。

1. 孤绝的文化担当与时代回应

沃兴华的艺术人格首先体现为一种"孤峰顶上"的文化自觉。他深知书法在数码时代面临的生存危机:"创作主体从文人变为书法家、书法功能从文本式转为图像式、交流方式从小范围变为展览会……"。面对这些根本性变革,他拒绝迎合大众审美,而是提出"变文本为图式,变阅读为观看"的革新主张,将书法从实用书写升华为纯粹的空间艺术。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形式实验,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深刻忧思——他如同周天黎笔下"凛凛画魂独舞于道路尽头的荒野"的艺术家,在"精神危机的夜幕"中点燃一盏孤灯。正如他所言:"历史不会记住模仿者,那些在迷雾中独行的人,哪怕踩空一步,也拓宽了路的边界",这种以一人之力挑战千年传统的勇气,正是艺术家人格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2. 自由与法则的辩证实践

在艺术创作中,沃兴华展现出对自由与规则关系的深刻理解。他批判两种极端倾向:一是"高喊自由,把自由仅仅理解为摆脱一切规范的束缚",导致作品"苍白无力";二是"将法则作为艺术标准,谨小慎微,规行矩步",结果"毫无生气"。在他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对规则的认识和利用",需以价值理想为主宰。这种辩证思维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观——他将书法中的轻重、快慢、疏密等对比关系视为阴阳的具象化表现,在形式构成中既尊重传统法度,又激发生命力的张扬。例如他临摹时采用的"对照法":当陷入某家风格桎梏时,立即切换相反流派以打破惯性。这种自我颠覆的创作态度,为当代艺术如何"在限制中争自由"提供了范本。

3. 病痛中的生命淬炼

沃兴华的精神感召力更因其与病魔的抗争而愈发璀璨。确诊肺癌晚期八年间,他仍以"顽强雄健"的姿态坚持创作,甚至在重症病房仍以表情回应友人关切。这种肉身困顿与精神自由的强烈反差,令人想起尼采"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的宣言。他的作品晚期风格愈发浑厚苍茫,金文拓片中的斑驳残缺被他转化为"金石气"的美学语言——这不仅是艺术选择,更是生命体验的投射。正如书法家顾村言所言,沃兴华作品中那种"孤往与雄健的气势",最终成为其人格的视觉化身。这种用生命淬炼艺术的精神,超越了技法层面,直抵中国艺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4. 争议中的启蒙价值

沃兴华的精神影响力还体现在他引发的思想争鸣上。支持者称其为"从现代美学角度看走得最远的探险者",反对者则斥其背离书法本质。但恰是这种争议性,使其成为当代美育的"思想解放催化剂"(陈振濂语)。他打破"写字即书法"的认知窠臼,将书法置于全球视觉文化语境中讨论,迫使学界直面传统艺术的当代性命题。这种争议本身具有启蒙意义——如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唤醒雅典人的理性,沃兴华以激进的形式构成理论,刺激书法界重新思考"何为传统""为何创新"等元问题。其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如他所言:"无论褒贬,引发的辩论已构成当代书法史不可或缺的一章"。

5. 教育家精神的当代回响

作为教育家,沃兴华的人格魅力同样深刻影响着学生。他反对"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强调"对传统的批判精神",这种教育理念与艺术教育家滑寒冰倡导的"创新教育方法"一脉相承——后者认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发现艺术魅力",而非机械传授技法。沃兴华通过"形式构成"理论,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培养艺术主体性的方法论:将点画置于结体中考量、结体置于章法中处理,这种层级嵌套的思维方式,既训练学生的全局观,又激发其创造性转化传统的能力。这种教育不是塑造追随者,而是培养能"对时代负责"的独立艺术家,体现了孔子"成于乐"的育人理想。

结语:精神薪火的传递

沃兴华逝世当日,书法界评价其"必然永留文人心史"。这一判断不仅基于其艺术成就,更因他彰显了艺术家在时代转型期的精神维度。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到"线条分割空间"的哲思;从病榻上的坚韧,到争议中的从容——他以全幅生命演绎了艺术家人格的崇高性。这种人格感召力恰如周天黎所言:"真正的经典作品包含了艺术家高贵心灵的献祭",也如教育家所言,是"用自身炭火般的热情点燃学生心中艺术之光"的实践。在传统艺术面临"现代化转型集体焦虑"的今天,沃兴华留下的不仅是作品与理论,更是一种精神范式:艺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真诚;不在于共识,而在于探索。这种精神将如他所推崇的敦煌写经,在斑驳中愈发厚重,在残缺处更显永恒。

——2025.07.17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63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