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眼睛不能穷!不会画画的我,为什么痴迷美术馆?
从小,我奶奶就说:“哪怕缺衣少穿,也不能让眼睛受穷!”这句话,刻在我骨子里。
我奶奶视力不好,看人靠听声辨形。但神奇的是,她剪纸、画画、绣花样样精通,是乡里有名的巧手。她隔天就去赶集,不是为了挣那点钱(啃干馒头喝温水是常态),她说就爱看人头攒动、讨价还价的热闹劲儿,这叫“给眼睛过生日”。
我这个“手比脚笨”、毫无绘画天赋的人,却成了美术馆常客,画展重度爱好者。是装吗?真不是!我深信,我遗传了奶奶那双“审美的眼睛”——不需要拿笔,也能被美深深打动。
最近沉迷蒋勋老师的书,从《莫奈:光的追随者》到《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升级版真香!)。蒋老师讲达芬奇,太戳我了!达芬奇不算“成功人士”,他专注研究创作,甘于寂寞,在巨大孤独里自有满足。遗嘱里那句“一生充实,可以无悔”,看得我心头一震。
书里分析达芬奇的画,尤其“手”,太绝了!比如《蒙娜丽莎》,那双手叠放得安静柔和,蒋勋说这透露出晚年的达芬奇,褪去焦虑,内心平和自在。再看《抱银鼠的女子》,美人却有只紧张到像藏着杀机的手!画中人物的手,像是达芬奇潜意识的密码,泄露着他的悸动与焦虑。
他那张64岁的自画像,眼神疲惫又无比坚毅,仿佛在凝视这个眷恋又即将告别的人间。昏迷前问弟子那句:“我这一生到底有没有成就什么?” 这位20岁就让老师封笔的天才,终究成了人类永远解不开的谜。
读完更懂了:去美术馆,不是附庸风雅,是像奶奶一样“给眼睛过生日”,是滋养灵魂。美,不一定要亲手创造,懂得欣赏,让眼睛“吃饱”,就是奶奶留给我最珍贵的财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