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诗:于沉郁中见赤诚

读杜甫的诗,总像在触摸一段带着体温的历史。他的文字里没有盛唐的意气风发,却藏着最厚重的人间烟火——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刺骨现实,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滚烫理想,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体察。

杜甫的诗,是一部用笔墨写就的“诗史”。从青年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到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再到晚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苍凉,他的笔始终追随着时代的脉搏。那些诗句里,有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有朝堂上的昏聩与腐败,更有他对家国命运的日夜忧思。读《三吏》《三别》,仿佛能听见新安道上的哭喊、石壕村里的叹息,字里行间全是对苍生的悲悯。

但杜甫的伟大,不止于记录苦难。在最困顿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春日生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于细微处见自然之趣。这份在苦难中发现美好的能力,让他的诗有了穿透绝望的力量。

他的愁,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家国之愁;他的乐,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收复之乐。个人的悲欢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深植于血脉的赤诚,让千百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心潮澎湃。

读杜甫,读懂的不仅是一首首诗,更是一个诗人如何用生命承载时代的重量,如何在黑暗中坚守人性的光辉。他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照亮民族精神的一盏灯。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78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