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算什么东西?好文案会物化

你有没有想过,“你算什么东西”这句话,为什么是在骂人?

可能是因为,一旦把人比喻成东西,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垃圾”“烂泥”“饭桶”“废柴“ “咸鱼”……

.

等等,好像也不是。

“爱豆是小甜饼”,“你是我的糖”,“在小红书,做个可爱的小红薯”

.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拟物这种修辞。可能是因为人性太复杂,而物的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在需要突出人的某方面特征时,我们会将人故意物化,变成低人一等的物种。

.

>> 在当代社交语境下,把人物化是一种常见的形象化修辞。

各种苦逼职场人都是动物:广告狗,程序猿……

男人是各种狗:老狗、狼狗、忠犬、小奶狗…

而女人是多姿多彩的植物:绿茶、黑木耳、白莲花…

这其实一点也不新鲜,毕竟小学时候,你也形容过老师手插腰,活像个圆规。

.

>> 人拟物,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妙笔。

白居易写相爱的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李商隐写痴情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张爱玲笔下,女人是红玫瑰也是白玫瑰,朱砂痣会变成蚊子血,饭米粒也曾是白月光。

.

>> 不止整体,人的局部也可以被物化。

鲁迅写阿Q,“他的脸却像红布喇叭似的,两片两颊高高地鼓胀着。”突出了阿Q的愤怒和自傲。

方文山写“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把笑容比拟成旧相片。

.

>> 在广告中,有时候,物比人更有张力。

.

《后浪》三部曲中,前浪和后浪的比喻,并非原创,但那种个体在随波逐流的裹挟中,依然渴望逐浪的进取之心,说中了年轻人的心声,也引发了代际间的共鸣。

.

小红书外人节有一组文案,鼓励年轻人去户外,“成为大自然的一小块”

从“一个被ddl追着跑的人”变成“一颗不断滚动的石子”

从“一个瘫在沙发上的人”,变成“一根在山里躺平的木头”

从“一个在工位自闭的人”,变成“一朵朵想开了的水花”

从“一个被屏幕照亮的人,变成“一只只照亮彼此的萤火虫”

.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把人比拟成大自然中某个东西,用大自然的生命力来展现人的欲望,往往更有新鲜感与感染力。

.

下次想创意或者写文案的时候,如果没有灵感,不妨自言自语想一想,“这个人算什么东西?”

---------------------------------------------------------------

创作不易,如需引用请关注@大猫SUKI支持

与你分享更多营销观察与文案干货。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986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