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干群关系紧张:基层治理需要“三把钥匙”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干群关系犹如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基层工作稳定开展的脉搏。近年来,从基层政策的“一刀切”到征地拆迁中的利益纠纷,从干部沟通不畅到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干群关系紧张的案例屡见不鲜。那么基层干部,该如何破除干群“紧”关系呢?我认为基层治理需要三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政策执行从“空转”到“落地”,让群众看到实效。政策执行偏差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诱因。某地政策因考核时间约束过紧,导致基层被迫变通执行,最终出现问题。某村委会,因为资源不足导致服务缩水。这些案例暴露出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政策顽疾。破解之道在于建立“闭环执行机制”。某市通过专项会议严查隐形变异形式主义,将基层减负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结合;某区构建“基层工作中枢”,整合18个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些实践证明,只有让政策从“文件柜”走到“田埂上”,才能真正赢得群众信任。

       第二把金钥匙:干部作风从“管理”到“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温度干部作风问题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某地干部照搬先进地区发展模式,导致劳民伤财;某镇干部脱离群众,矛盾调解成功率不足50%。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干部权力观错位,能力不足的现实。转变作风需要“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网格化治理,将网格员沉入一线,聚焦重要矛盾点,解决重点,痛点,难点;另一方面,创新“三色预警”机制,对重点人员实行“红黄绿”分级管理。干部只有“身入”基层,才能“心入”群众。

       第三把金钥匙:体制机制从“单打”到“共治”,让群众参与到治理中体制机制缺陷是干群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某地群众在决策者参与度低,弱势群体缺乏表达诉求渠道;某镇因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干部行为缺乏约束。这些痛点呼唤治理模式的创新。共建共治需要“制度创新”。某市推广“吹哨报到”机制,赋予基层统筹协调权,部门主要领导领办“吹哨”事项,包抓县领导现场办公,实现“哨声响,支援到,事解决”;某社区建立“居民议事厅”,通过“提议-商议-决议-公示-落实”五步工作法,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这些实践证明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构建命运共同体。

       以“三把金钥匙”开启干群同心门:破除干群关系紧张,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从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到干部作风的“最后一厘米”,从体制机制的“最后一道闸”到群众参与的“最后一扇门”,每一步都考验着治理智慧。唯有以政策落地为基,作风转变为魂,共建共治为本,才能让干群关系从“紧张”走向“和谐”,从“对立”走向“共赢”,最终绘就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06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