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和她说的,“我真傻,真的”。
祥林嫂的文字我在中学课本上读到过,祥林嫂的电影小时候也看过,但因为年龄之故当时都感念不深。只记得祥林嫂命不好,一个富家的佣人,靠劳力谋生,年轻守寡且丧子。晚年尤凄惨,精神落魄遭人嫌弃,最后命丧除夕夜富人家门附近的风雪中。
犹记得她后半辈子嘴里经常唠叨的那句,“我真傻,真的……”。句中充满对亡子深深的忏悔之意和由衷的眷念之情。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祥林嫂的人生都在无法走出的令人同情的抑郁氛围中落幕。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口中那句话的不断重复,对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悲剧氛围起到了突出的画龙点睛作用。读者只要一想起这句“我真傻,真的”,脑袋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孤苦无依者口中喃喃自语的倚立世间的形象。一句话定位一个人,文学大家的文学功夫可见一斑。
有句话说的好,初读不识文中义,读懂已是文中人。祥林嫂等苦命人的生命境地也仿佛只有身临其境者们才能真正感受及产生铭心的同情。“我真傻,真的……”,句中省略号处的犯傻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所犯傻事的严重性质对犯傻人的情感体系的打击效果完全一致。这是种已过去的无可挽回的无奈却必须忏悔的甚至可令人致癫发狂的痛苦经历。
祥林嫂是真傻的了,因为她再也没有机会去弥补这次犯傻造成的最终伤害。所以她是一辈子的“我真傻,真的”,她的命运也在凄凉的呢喃徒叹中走向终结。假如她有另一次别的机会,那她大概率会走出甚至改写傻人傻语笼罩着的悲情色调。
清晨,我想起了祥林嫂。想起了这句“我真傻,真的”,是因为我昨夜正巧也赶上了“春天了,也会有狼来叼走我的孩子”,“我以为那只是冬天狼饿坏才会发生的事”的情景。当然,狼叼走的肯定不是我的孩子,它叼走了我视为孩子般珍贵的囊中老本。其实我也并不真傻,我只是无力和狼性的市场角力和较真。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的可悲叹是她没机会再从恶狼口中夺回她的孩子的性命,并且她从此绝后了。她的一次犯傻就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符号。而我呢?也许只是又一次的发生在清晨的遭狼噬伤后的哀嚎。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上午10.10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