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国际投行解读中国育儿补贴新政:规模、影响与未来期待
来源: 智通财经
近日,中国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正式落地,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瑞银、野村、摩根大通(小摩)三大国际投行先后发布报告,对政策细节、潜在影响及未来方向进行了解读。政策核心:3600 元 / 年覆盖所有 3 岁以下儿童,2025 年起生效
三家投行均指出,此次新政的核心内容高度一致:对所有 3 岁以下儿童,每年发放 3600 元补贴,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覆盖范围不仅包括 2025 年及之后出生的儿童,2025 年前出生的 3 岁以下儿童也能享受 "按剩余月龄折算" 的补贴。例如,2023 年 12 月出生的孩子,可累计领取 7200 元(野村测算)。
补贴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分担:中央政府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承担 85%、90%、95% 的补贴金额,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财力额外追加(小摩)。
规模测算:年支出约 1000 亿元,占 GDP 比重 0.07%-0.1%
关于补贴总规模,三家投行测算结果接近:
瑞银预计,每年补贴总额为 950-1000 亿元,约占 GDP 的 0.1%;
野村与小摩则更精确地指出,按当前约 2800 万 3 岁以下儿童计算,年支出约 1000 亿元,占 GDP 的 0.07%(野村以 2024 年 GDP 为基数,小摩参考 2024 年人均 GDP9.57 万元测算)。
从国际视角看,小摩特别提到,中国此次补贴金额占人均 GDP 的 3.8%,处于全球 2.4%-7.2% 的 "合理区间",但仍有提升空间。
影响分析:短期对消费和生育率拉动有限,长期是重要信号
尽管政策方向积极,但三家投行均认为,仅靠当前补贴规模,短期影响相对有限:
对生育率:野村明确表示,由于补贴金额相对家庭育儿成本仍偏低,"难以显著提升生育率",预计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拉动作用微弱;瑞银则认为,这是 "有意义的起点",至少向社会释放了 "鼓励生育" 的明确信号。
对消费:野村指出,补贴资金中 "真正转化为家庭新增消费的比例可能不足 100%",财政乘数效应小于 1,对整体消费的提振有限;瑞银补充道,补贴或小幅拉动育儿、教育等相关领域消费,但规模可控。
对行业:小摩提到,辅助生殖、母婴护理等行业可能间接受益(如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可能带动相关服务需求),但市场反应已显平淡 —— 政策公布后,相关概念股早盘冲高后回落,反映出市场对 "单一政策效果" 的理性预期。
未来期待:配套政策是关键,需整合育儿、教育、住房等多领域措施
三家投行一致认为,要真正扭转低生育率趋势,需更多配套政策:
瑞银强调,需同步推进 "减少教育内卷" 等措施,降低家庭育儿焦虑;
野村指出,当前政策未解决 "国内需求疲软" 的核心问题,需结合消费刺激、就业保障等宏观政策;
小摩则参考韩国经验,建议未来可增加 "带薪育儿假、住房补贴、教育减负" 等组合拳 —— 例如韩国父母可享受 1 年带薪产假,首尔、釜山等城市还提供住房租赁补贴,多维度降低生育成本。
总体来看,三大投行均认可此次育儿补贴是 "积极的第一步",但也提醒,要实现 "提振生育、释放消费潜力" 的长期目标,还需更系统的政策组合。未来,市场将持续关注后续配套措施的出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