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梦造就了一座寺(20250728)

来白马寺之前,我只知道它的建造来源于汉明帝一个梦。

据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长丈六,头顶放光,飞绕殿庭。次日,汉明帝向大臣询问此梦寓意,大臣傅毅告知他这可能是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余人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愔、秦景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便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 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后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次年(公元68 年),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侧建造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至于它的价值,我一无所知。

如果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佛教某些思想的认同,或许在我的脑海中也不会闪现出“到此一游”的想法。

如果不曾置身于白马寺这片土地上,或许我会以35元门票肤浅地定位它的价值。

是的,我确实低估了它。但它却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的思想认知,给我带来众多第一次。

第一次燃香礼佛叩首跪拜,不知道其中规矩,偷偷观察游客动作姿势,也不尽相同。想起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安慰自己:不必纠结,神灵不会在意这些细节,有“诚心”就够了。小女儿也和我一起,学着我的模样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第一次发现“四方礼拜”,我猜测大概是游客表达对天地、神灵的全面敬意,对诸佛菩萨、护法善神的普遍感恩。有些游客看起来像是大学生,我很敬佩他们,这么年轻就怀有“虔诚”之心。

第一次认真注目佛像。由于自身认知有限,每次看到怒目夸张造型的护法神像,总会有恐惧感。现在敢于注目观察,是因为我了解这些神像的“威猛之力”是震慑邪念的,而我——内心坦荡。

第一次感受到白马寺的国际化。首先是建筑风格国际化自21 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的政府相继出资在白马寺建造佛殿,使其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其次是佛教文化交流国际化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国与印度、西域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产物。随着佛教的传播,白马寺又将佛教文化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感谢白马寺,提醒我对万事万物怀有感恩之心,对大自然充满敬意,做善人,行善事。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83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