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与学:解锁孩子的成长密码

 孩子天生爱玩,这似乎是大家的共识。但其实,大人又何尝不爱玩呢?那么,人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玩呢?

  首先,玩没有目标要求,或者容错率极高。以孩子们最爱的过家家游戏为例,这个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扮演各种角色,无需担心情节是否合理。一旦角色分配完成,大家都会默契地配合,共同演绎出一个个奇幻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场景,孩子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乐趣,哈哈大笑,游戏在无形中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边界。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却截然不同。一旦犯错,就可能面临领导的批评或家长的责备,这种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其次,玩具有独特的反馈机制。以热门游戏《英雄联盟》为例,游戏界面会实时显示玩家的战绩,包括自己的、队友的以及对手的。当你成功击败一名对手时,所有玩家都能看到你的成绩播报,这无疑满足了玩家的虚荣心。一局比赛结束后,游戏还会根据玩家的表现进行打分,评分标准客观明确,让玩家一眼就能看出谁是高手。然而,在学习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有时考卷的覆盖面过于广泛或偏僻,主观题的评判标准也较为模糊。考卷只给出总分,用一纸试卷来评判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但很多学习能力却无法在试卷上得到体现。例如,有的孩子可能一小时就能背完一篇课文,而有的孩子则需要三小时。背得快的孩子,相对来说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很出色,但考卷却只关注默写情况,从侧面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无法全面反映记忆力。还有些孩子想象力丰富,能写出逻辑通顺且文笔优美的句子,但在造句题中,却只看是否会合理运用关联词,句式优美与否并非加分项。显然,孩子们的天赋在试卷上没有施展的天地。而游戏的评分机制从多维度给予玩家分数反馈,还会根据玩家的游戏成就颁发奖章,极大地满足了玩家的成就感。

  再次,玩具有激励机制。在游园会上,主办方会给参会人员发一本小册子,当参与者完成指定点位的任务后,就可以在小册子上盖章。当所有任务完成并盖完章后,参与者还能用这本小册子换取小礼品。小礼品虽然可能并不比家里的玩具更有吸引力,但孩子们却特别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小奖品。然而,学习却是一种延迟满足的活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无形的奖励机制——心流体验。但心流体验并不持久,且不外显,对小孩子来说缺乏吸引力。而且,我们家长通常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义务,往往忽视了奖励的重要性。如果奖励品过于贵重,又会让学习变得功利化。因此,与学习相比,玩自然更具吸引力。

  了解了玩为何如此吸引人,就不难理解人为什么喜欢玩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平衡学习与玩呢?我的建议是:玩中学,学中玩。学习不必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比如,在公园散步时,可以带着孩子观察摆摊小贩,了解菜价。在顾客买菜的过程中,孩子还能学到乘法的用处,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走到公园里的标语下,可以问问孩子这些标语的含义,还能不能换成别的语句,试着模仿这种语句写一写别的文明标语,让孩子觉得语文也很有意思。来到荷塘边,让孩子背一背有关荷花的诗句,让孩子模仿大文豪的模样,吟诵几首诗,孩子或许会对古诗更有兴趣。偶尔,家长可以扮演小糊涂,背错几首诗,说错几个字,算错几道题,让孩子当小老师,讲给我们听。这样,孩子不仅会有更强的成就感,家长也能借此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亲子关系。下次孩子听课时,可能会更认真,因为他们有了“回家教给爸爸妈妈”这个小任务。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9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