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和6×4需要区分吗?反复修改的教材又该如何理解?
给一线老师的教学建议:
1.用好情境图和“几个几”填空:务必落实教材例1的步骤。让学生先看图说话:“我看到有( )架飞机,每架坐( )人”,然后填空“( )个( )”,最后再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3×5。让算式成为情境分析的自然结果。
2.规范读法:在初步认识阶段,乘法算式建议读作“3乘5”,并强调它表示“5个3相加”。这有助于固化“乘号前是每份数/相同加数,乘号后是份数/个数”的认识。避免一开始就模糊地读作“三五十五”(虽然结果对)。换句话来说,当我们讨论乘法意义的时候,最好是有实际情境的。脱离情境来讨论5×3和3×5的区别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单纯的看算式,我们一般只需要关注结果,而不关注意义,所有的简便计算均是如此。
3.允许结果讨论,坚守意义根基:当有学生(或家长)问“那5×3等于15吗?”,当然要肯定结果正确!但同时要引导:“5×3表示什么呢?它表示‘3个5’相加。我们看图,是3个5吗?(小飞机图是5个3)对,所以在这个问题里,我们根据图意,写`3×5`更合适,它表示图上的‘5个3’。”这样既肯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沟通了联系),又强化了特定情境下列式的依据。
4.理解教材意图,不必过度焦虑:这种区分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单元,目的是打牢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了交换律),在单纯计算或某些特定情境下,书写顺序的灵活性自然会体现出来。现在的“区分”是为了将来更深入、更灵活地“不区分”。
最新的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例2教材内容如下图:

我想很多老师最大的疑问便是教学过程中要不要区分4×6和6×4?经过讨论,大家的主要观点和疑问如下:
1.建议用语序来固定这个相同加数是什么?是3。有几个?5个。乘法算式怎么列?3×5
2.以前是必须要区分,后来又改了不区分,现在又改回来了。这是要对3个5和5个3进行区分了,不知所措。
3.要不要限定?都可以!实际上它一点都不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但一线数学老师为了保持和课标和教材一致,遇到标准变化的时候,要努力说服自己、说服家长、说服孩子。
4.教学评不一致,编写教材的和出考题的不是同一批人。
坦白说,看到老师们的讨论,特别是那句“十几年前区分,后来不区分,现在又回来了”,我真是感同身受。我们不仅要理解背后的理念变迁,更要在课堂上落地,还要面对家长“我当年可不是这么学的”疑问。但教学理念的调整,往往折射的是我们对数学本质和儿童认知规律理解的深化。关于“要不要区分4×6和6×4,我的观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阶段,非常有必要进行区分,并且教材例2的设计正是引导我们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1.紧扣乘法的本质定义:理解“几个几”是基石。
乘法最核心、最基础的定义是什么?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理解“几个(份数)”和“几(相同的加数/每份的量)”是构建乘法概念不可逾越的起点。例1的情境图(小飞机、过山车)以及配套的“小棒图”(如教材图片所示),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晰地分步识别:第一步:找出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每架小飞机坐几人?每节车厢坐几人?每份是多少?)——这是乘号前面的数。第二步:找出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有几架小飞机?有几节车厢?有几份?)——这是乘号后面的数。如果在这个奠基阶段,就允许4×6和6×4完全混用,过早模糊糊4个6和6个4的区别,就如同在建立加法概念时,不区分“3+2”和“2+3”的具体情境意义(虽然结果相同)。这实际上弱化了对“相同加数”和“个数”的感知,动摇了乘法意义的根基。
2.教材编排的明确导向,例2捅破窗户纸。

相比于例题1,例2巧妙的通过同一个圆片矩阵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进而得出不同的算式,一题多解。解法1:竖着看,每列有4个,有6列4+4+4+4+4+4=244×6=24解法2:横着看,每行有6个,有4行6+6+6+6=246×4=24可以这样说,即便教材没有给出两种解法,站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主张来看,教师应该本能的将二者区分开来,多么好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素材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数学表达!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便应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这应该是数学教师的专业本能,教学自觉,与教材怎样编写没有关系!盯着外部的变化,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内耗!
3.为后续学习和思维严谨性奠基。
有老师提到“它一点都不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认为结果相同即可。在单纯计算层面,4×6=6×4=24确实没错,交换律后续也会学。但是,在概念建立初期,区分意义重大。应用题理解的基础:当学生面对稍复杂的应用题(如:一盒饼干有4块,6盒饼干有多少块?对比一盒饼干有6块,4盒饼干有多少块?)时,如果基础概念模糊,就难以准确判断哪个是份数,哪个是每份数。清晰地知道4×6代表6个4(如6盒饼干,每盒4块)还是4个6(如4盒饼干,每盒6个),是正确列式的前提。混淆会导致列式错误,尤其在涉及乘除逆运算时。乘法口诀意义的深化:当学习“三五十五”时,理解它既可以表示“3个5是15”,也可以表示“5个3是15”(这是交换律的体现),其前提是学生先清晰地知道“3个5”和“5个3”是两种不同的模型(虽然结果相等)。没有前期的区分,口诀就成了纯粹的记忆符号,失去了与乘法意义的深度联结。代数思维和函数思想的萌芽:清晰地理解“每份数”(常量或变量)和“份数”(变量)的关系,是未来理解正比例关系、函数(如总价=单价×数量)的基础。算式“单价×数量=总价”中,位置本身也蕴含着特定的意义。简单地说“以结果论4×6和6×4没有区别”,乘法交换律明晃晃的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但20元钱,去买5个4元的冰淇淋和买4个5元的冰淇淋没有区别吗?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一些呢?都重要,我们要因时因事讨论。举个例子生活中,驾校学开车,严格按照环车一周,一踩二挂三打四鸣之后才能起步,初学者学的是过程,是规范,甚至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些步骤,要不然拿不到驾驶证。但是交警会要求老司机每次开车都严格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操作吗?一个是过程论,一个是结果论。
4.如何看待历史的“反复”与一线教师的困惑?
老师们提到的“标准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探索过程:早期严格区分:强调概念的精确性和与情境的严格对应。后来不强调区分:可能是为了减轻低年级学生的记忆负担,更早引入交换律思想,强调算法的灵活性。但这在实践中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乘法本质的理解流于表面。
现在(新教材)重新强调:这更像是螺旋上升后的回归与深化。并非否定交换律,而是认识到在概念建立的初始关键期,夯实“几个几”的基础、建立算式与情境的精确对应关系至关重要。这为后续理解交换律的“为什么能交换”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非空中楼阁。新教材例2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种“回归基础,强调意义理解”的导向。
回到文章标题:“要不要区分4×6和6×4?”在“乘法初步认识”这个特定的教学阶段,面对教材例2这样设计的情境,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种区分,不是无意义的刻板要求,而是呵护乘法概念幼苗健康成长的必需养分。它关乎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关乎严谨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关乎后续学习能否顺畅衔接。教学标准的调整,确实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心力去理解和适应。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能清晰地用“几个几”描述情境,并能准确地用乘法算式表达这种关系时,这种努力就是值得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变”与“不变”中,抓住数学教学最核心的“不变”——那就是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用心呵护。
来源 | 如鱼得水话教育以上内容仅作分享,版权属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全景式数学
2025年08月03日 07:18
山东
65人
星标
以下文章来源于如鱼得水话教育
,作者安浩然1018
如鱼得水话教育
.
小学青年教师,聊一聊关于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学校管理中的思与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