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gp41抗原在酶免平台中的应用(二)

一、        中国HIV病例起源

  1985年中国首例输入性HIV病例出现,患者是一名34岁的美籍阿根廷游客,长期居住在美国,是一名确诊的HIV患者,入境后因持续高烧、呼吸困难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表现出典型的艾滋病晚期症状,包括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X光显示弥漫性肺间质浸润。医院经血清检测,确认其HIV抗体阳性,并伴有严重的免疫缺陷。尽管医院尝试联系美国医生获取治疗药物Pentamidine(喷他脒),但患者于1985年6月6日因中毒性休克和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后续医院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焚烧处理,并保留病理切片以供研究。

1986年国内首例HIV诊断病例出现,患者是一名36岁的男性华侨,原籍福建,曾在美国工作多年,1986年11月回国求医,患者出现体重骤减、持续腹泻、发热等症状,经福建省立医院检测,HIV抗体呈阳性,确诊为艾滋病。患者转入福州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但病情恶化,于1987年2月26日死亡。

1990年首例中国大陆居民艾滋病病例出现,患者是一名51岁的男性医生,曾于1985-1986年在欧洲工作,1990年4月发病,患者出现肺炎、神经系统症状,血清抗HIV-1阳性,最终确诊为艾滋病,CD4细胞极低。感染途径可能是因职业暴露(如手术感染)或性接触传播,但具体途径未完全明确。

我国HIV传播的大致线索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沿海开放城市的特殊人群向内地传播扩散,传播途径以性传播和云南等地的静脉注射毒品导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HIV由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扩散,进入高速增长期蔓延期,1995年全国有31个省份报告发现HIV病例,同时一些地方发现母婴传播病例,中原几个省份出现了经血液传播的HIV大爆发。

这些HIV早期病例的发现为中国艾滋病的防控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如1986年卫生部成立艾滋病预防工作小组,1990年卫生部宣布成立国家艾滋病委员会,2006年我国开始施行《艾滋病防治条例》。

二、        HIV血液检测方法的起源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吕克•蒙塔尼和他的学生巴尔-西诺西共同从一名法国时装设计师Frederic Brugiere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了一种病毒叫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LAV),研究成果发表在1983年5月20日的《Science》上。吕克•蒙塔尼因在艾滋病的研究和防控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他赢得了科学界的声望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一年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罗伯特•盖洛博士在1984年5月4日的《Science》上也发表了他领导的团队的成果,他们发现的病毒叫T细胞白血病/淋巴结病3B型病毒(T-cell leukaemia/lymphoma virus type IIIB,HTLV-III)。HTLV-III后被证实与法国蒙塔尼埃团队1983年发现的LAV为同种病毒,1986年统一命名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关于HIV最早的检测试剂这个话题,一直有个公案有待考证,据称1983年9月法国吕克•蒙塔尼就开发出了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艾滋病毒的检测方法,并申请英国专利,当月吕克•蒙塔尼前往美国冷泉港参加会议报告了LAV的研究进展,他把LAV病毒株交给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罗伯特•加洛博士,并签署了一份合同,声明加洛实验室只能用作学术研究,不能用作商业途径。同年12月,吕克•蒙塔尼将HIV检测方法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然而专利迟迟未被授权。1984年4月23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玛格丽特•赫克勒宣布: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罗伯特•加洛博士及其团队已发现艾滋病的病因——一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 HTLV-III。赫克勒同时宣布加洛团队开发出可识别HTLV-III的诊断性血液检测方法并申请了专利。1985年5月,美国专利局授予加洛HIV检测专利,而早几个月申请的巴斯德研究所却没能获得专利。1985年12月,巴斯德研究所向美国法庭起诉,控告加洛实验室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违反合同,将他们提供的LAV株用于商业用途,要求把检测专利授予巴斯德研究所。这场官司持续了一年多,惊动了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他们的主持下,双方于1987年3月底达成协议,平分专利费。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法国吕克•蒙塔尼团队和美国罗伯特•盖洛团队的出色工作,使得HIV能够通过血液被检测出来,有力推动了全球HIV防疫事业。

三、        酶联免疫法在HIV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1984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向五家公司提供了HTLV-III(HIV)病毒样本,用于合作开发血液筛查检测方法,这五家公司是: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1985年3月推出全球首个商用HIV抗体检测试剂盒(HTLV-III ELISA)率先通过FDA批准;奥索(Ortho Diagnostics,强生子公司)开发了竞争性ELISA检测法,1985年推出Western Blot确认试剂;杜邦(DuPont)参与早期试剂开发,后退出HIV检测市场;拜耳(Bayer)通过子公司Bio-Rad推出HIV抗原检测技术;基因泰克(Genentech)参与重组蛋白技术研发,后转向HIV治疗药物领域(未推出检测试剂)。病毒样本由NCI的Robert Gallo团队提供,为H9/HTLV-III细胞系(可连续生产病毒)。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化HIV检测试剂是由美国雅培(Abbott)公司开发的HIV EIA(酶联免疫法)试剂盒,于1985年3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用于筛查献血者HIV抗体的诊断测试技术。

该试剂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包被抗原为体外培养的H9/HTLV-III细胞裂解抗原。由于早期细胞裂解抗原纯度较低,而且含有H9细胞表达的HLA-II类抗原(如HLA-DR4),导致ELISA假阳性(孕妇等群体)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窗口期约为3个月。

就当是情况而言,雅培检测试剂的推出极大降低了输血传播HIV的风险,被美国红十字会等机构迅速采用。它标志着科学防治艾滋病的重大突破,为后续HIV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雅培的这一开创性工作不仅推动了HIV检测技术的进步,也极大提升了全球血液安全水平。

四、        总结

雅培(Abbott)的第一代HIV EIA试剂盒(HTLV-III EIA)使用H9/HTLV-III细胞系的病毒裂解物抗原包被微孔板,裂解物中包含HIV结构蛋白(如gp41、p24、p55)和宿主细胞蛋白(H9细胞的HLA-II类抗原等),由于裂解物抗原gp41纯度很低,导致灵敏度有限,窗口期长达3个月,另外特异性也较差,假阳性问题严重,假阳性的主要来源是HLA-II类抗体(孕妇占假阳性72.7%)、疟疾抗体(非洲)、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等)。雅培第一代HIV检测试剂的不足也直接催生了HIV重组抗原的出现。

为了解决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问题,雅培在HIV重组抗原和反应模式上不断创新,引领了全球HIV检测的最高水平。1990年,第二代HIV酶免检测试剂问世,仍然采用间接法,采用重组的gp41或人工合成多肽进行包被,明显提高了准确性。1994年,第三代酶免试剂出现,用双抗原夹心法代替了间接法,微孔板包被有重组的gp41、gp120和gp36抗原,也有厂家包被了gp160抗原,标记抗原采用同样的抗原类型,由于第三代HIV试剂可以检出IgM,检出窗口期较第二代EIA试剂平均提前了5天,以雅培的第三代EIA试剂为例,窗口期为22天。1998年,第四代酶免试剂出现,可同时检测HIV-1 p24抗原和HIV抗体,微孔板包被重组的gp41、gp120和gp36抗原和p24抗体,标记同类型的抗原和p24抗体,窗口期缩短为18天。

综上所述,HIV酶免检测试剂的迭代过程和HIV抗原的性能提升相依相伴,这其中gp41抗原序列及表达纯化工艺的优化功不可没。

创作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37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