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
公元1939年。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农历上,1939年2月18日及之前为戊寅年(虎年),2月19日及之后为己卯年(兔年)。
一、中国
1.国共摩擦
1939年1月21日-1月30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中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根据会议,决定设立党政军一元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这之后,蒋委员长成为蒋介石的最常见的称呼);出台《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理办法》,设立“防共委员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旨在压制中共发展。
之后,国共之间的摩擦争斗起起伏伏,严密限制共产党发展又成为国民党除了抗日以外的另一件头号大事。大敌当前,内斗不息,令人唏嘘;但是鉴于中国政权的特殊性,自古都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集权制国家而言,国共之斗争,是无可奈何的历史必然选择。
国民党内部部分将领深受蒋介石反共思想毒化,始终也未曾将共军视同兄弟。比如被毛泽东称之为“摩擦专家”的张荫梧。
1938年12月,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委员张荫梧部下与八路军民团于冀中博野(河北省保定市辖县)因地盘争端冲突,双方爆发战斗,被称为“博野事件”,又称“民八事件”。
1939年6月11日,国民政府河北省保安司令张荫梧袭击冀中深县(河北衡水市深州市)八路军后方机关,八路军400人被杀,称为“深县惨案”。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张荫梧组织“华北民众自救会”,密谋进行反革命暴动,被解放军逮捕下狱,死于狱中。
再比如反共名声由来已久的晋系军阀,山西大佬-阎锡山。
1939年12月1日,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进攻日军,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阎锡山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动用晋绥军(阎锡山嫡系军队,又称阎军,势力范围在山西、绥远,故称“晋绥军”;1937年“太原会战”时惨败于日军,实力大损)攻击山西新军(这部分军队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此时正式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第四旅,简称“决死队”,先后成立有四个旅,四支纵队),双方爆发战斗。
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不敌,转入晋西北;随即,阎锡山袭击八路军后方医院、地方民主政府、伤员部队,山西多处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机关被摧毁,史称“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
这一事变标志着阎锡山的联共抗日立场终结,不再与共产党谋求合作,双方迫于前途渺茫的抗日形势,不敢公然撕破脸皮,只好勉为其难,分疆而治,井水不犯河水。
晋西北成为八路军、新军势力,晋西南成为阎锡山(晋绥军)地盘,对外,彼此还是保持了抗日统一战线的脸皮。实际上阎锡山的地盘势力正在不断萎缩,后来唯有暗中秘密勾结日军、伪军,企图保持各方平衡,苟安一隅。
2.海南沦陷
1938年,日军相继占领东北、华北、华南后,为再一步扩大战果,进一步占领华中,切断外援,1939年1月19日,日军决定攻占海南岛,将其打造成对华南进行航空作战和封锁作战的稳固基地。
1939年2月10日,日军登陆海南北部的澄迈湾,随后相继攻占海南首府琼山,海口、文昌、榆林、三亚等地,此后,海南岛全数港湾和城镇沦陷。
1939年7月17日,日军在海口成立了傀儡政权“琼崖临时政府”,由海南人赵士恒担任主席(汉奸),日本海军第五舰队则背后操纵。
自此,日军控制海南岛,直到1945年8月战败投降,共计6年时间。期间,杀害海南抗日军民达20多万人,烧毁民屋5.9万间,奸淫妇女、抢掠民财和自然资源不计其数。
另外,日军攻占海南岛后,紧接着1939年3月侵占南沙群岛,更名为“新南群岛”,并从法属印度支那抢过西沙群岛;而东沙群岛则是在1937年9月,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后,日本海军响应陆军,迅速将其占据,现东沙群岛的实际控制权在中国台湾当局。
3.重庆大轰炸
1938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国民政府党政机关全数迁入新首都(陪都)重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东部各地的驻华机构、新闻媒体等等,重庆成为民国政府继南京、武汉之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兼之,国民政府第二号人物的汪精卫1938年12月投敌叛国,日军认为趁着中国政府内部动乱,人心不稳之际,加紧拿下重庆,将严重打击中国军人战斗士气,彻底摧毁中国人抵抗决心,战胜中国,指日可待。
于是,日军发动史上最大规模的轰炸行动,自1938年2月持续至1944年12月,对重庆市区为核心区的重庆、四川近5.9平方公里一带,实施惨无人道的密集轰击,长达6年10个月的无差别狂轰滥炸。
期间,惨案频发,重庆人民死伤惨烈,尤其几次大轰炸对重庆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
1939年5月3日-4日,日军空军从武汉起飞,使用大量燃烧弹(带有铝热剂,能产生2千度以上高温),轰炸重庆市区。大火持续两日两夜,市区被毁房屋4889余栋,死亡3991人,受伤2323人,20万人无家可归(一说房屋被毁1200余栋,市民死亡4400余人,伤3100余人),被称为“五三大轰炸”。
1939年8月19日,日军轰炸四川乐山,乐山被炸毁房屋3500余栋,死伤5000余人,被称为“乐山八一九大轰炸”。
1940年8月19日-20日,重庆24小时连续遭遇4次轰炸,市区几被全毁,10多万人无家可归,被称为“八一九大轰炸”。
1941年6月5日,日军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突袭轰炸重庆,空袭达5个多小时,避难居民在来不及疏散情况下,原本可容纳5千人的防空洞隧道挤入上万人,隧道因通风不足,氧气稀缺,室内温度飙升,大量难民窒息,民众发生踩踏,造成上千人死亡(具体伤亡数字未公布,有说一千,有说两千五),被称为“六五隧道惨案”,又称“重庆防空洞惨案”,该惨案成为“抗日三大惨案”之一。
日军轰炸重庆的六七年间,出动空袭203次,动员飞机约9000架次,投放炸弹超11500枚(一说出动空袭218次,飞机架次9513次,投放炸弹2.16万余枚),可谓不留余力,致中国于死地非可。
惊天数量的军火轰击下,山城重庆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造成32829人直接伤亡、6651人间接伤亡,房屋损毁11814栋、21295间,财产损失约合100亿法币(约现在6700万元人民币)。
为悼念重庆大轰炸遇难同胞,自1998年起,每年的6月5日定为重庆的防空警报试鸣日,警示后人,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忘战必危,怠战必亡。
4.南昌会战
继武汉沦陷后,江西省省会南昌成为日军进一步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
南昌,为华中地区重镇,是南浔铁路与浙赣铁路的交汇点,往北可制约和威胁长江水道,同时也是第九战区和第三战区的重要补给点和联络地,而且南昌还设置有中国空军的机场,故南昌是日军必须攻陷的重要城市。
1939年2月6日,日军“华中派遣军”下达《对南昌作战要领》,指示要以急袭,一举攻陷南昌。3月17日,日军冈村宁次率领第11军及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进攻南昌,国军第九战区陈诚率领第19集团军罗卓英、第30集团军王陵基、第10集团军卢汉等部队抵抗日军进犯,“南昌会战”爆发。
1939年3月27日,日军第101师团攻陷南昌,南昌沦陷。随后国军反攻南昌,拉锯至5月9日,会战结束。
此次会战,国军伤亡5.2万人,死亡达4.3万人;日军伤亡2.4万人,死亡2千余人(有人认为日军此役伤亡数量,中方有夸大成分,实际对敌造成的伤亡可能并不大)。日军约10天就攻下南昌,国军则动用两大战区反攻,依然无法夺回城池,惨败收场,伤亡惨重。
战争不仅只是为了分出雌雄胜负,更是生死较量,非死即伤。一军之将需要结合各个方面的考量,如军备、补给、战术、时机、士气、伤亡代价、后续影响等等,故而即使将士斗志昂扬,无惧生死,白死终究无济于事。反攻战的失败让国军再次意识到中日军事实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对日作战方针开始转为理性上的攻防结合,而不甘挨打的国军,蓄谋反咬一口,对日抗争的冬季攻势即将上演。
就如《孙子兵法》首篇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随枣会战
顺利攻下南昌的日军,随即为确保对武汉的绝对控制,于是对湖北北部地区,即湖北的随县、枣阳地区(现在襄阳、随州一带)发动攻击,以消灭武汉北部的军事威胁。
1939年5月1日,日军冈村宁次率第11军,调动大量军备,近11万人部队发动奔袭战,进攻湖北随县、枣阳,第五战区李宗仁率部队约22万人抵御反击,“随枣会战”爆发。
国军利用山地、扼守重镇,稳守阵地,对日军边打消耗战边伺机反击。在日军强大攻势下,湖北枣阳、河南唐河等地失陷,随后,国军大部队集合后,奋力反扑,转守为攻,展开阻击、追击、游击、围堵等打法,失守城镇,相继收复。战斗后期,日军交通、补给被切断后,攻势受挫,5月24日败退,会战结束。
国军以牺牲2.5万人代价,击毙日军1.3万人,重挫日军锋芒,日军回撤至大战前的地盘,未获寸土。
6.汕头沦陷
1858年,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根据条约,登州(烟台)、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台南、牛庄(营口)为通商口岸。
1860年,潮州府的汕头港正式开埠,称做“汕头埠”,汕头作为广东东边(粤东)地区的中外商贸集散地,港口商贸开始发展起来。
1933年时,汕头港的总吨位达675万吨,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总货运量的8.76%,仅次于上海、广州,港口商贸地位排在全国前列,俨然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正因如此,这座发展七十多年的汕头港,成为日军继广州后,侵略华南地区的不二选择。
此时,中国沿海重要港口的天津(塘沽)、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海口相继沦陷,仅剩汕头。
1939年6月9日,日军第21集团军与日本海军进犯汕头地区;6月21日,日军第104师及海军陆战队登陆汕头海岸,国军第四战区何应钦第8集团军与日寇开展抵抗作战;在日军空军轰炸下,6月22日日军攻陷汕头市区,紧接着数日内相继攻陷潮安、澄海两处县城,东南沿海宣告沦陷。
6月21日后被被定为“汕头沦陷日”,每逢当日,市区拉响防空警报试鸣,警惕民众,居安思危。
7.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942年1月间,侵华日军与国民革命军围绕湖南长沙展开了三场大规模激烈攻防作战。1944年,中日再度爆发第四次长沙战役,中日共计围绕长沙,激战四回大战。
(1)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冈村宁次集合10万部队,分赣北、鄂南、湘北三路进攻长沙,第九战区以长沙为司令部,展开防御作战。国军在薛岳率领下,集合47个师近24万人,利用江西、湖南的山地特点,以崇山峻岭分兵驻守,诱敌深入逐一攻破,同时破坏日军可利用的公路铁路设施,限制敌方机械化部队和重炮部队行动,切断日军后路后,大军迅速围合包抄。
1939年10月7日,国军击退日军,逐一收复失地,会战取得胜利(其实是平局,并未分出胜负)。战后,中方统计我方伤亡5.9万人以上;日方统计国军死亡4.4万,日军伤亡3千余人(另一说,此役国军死伤2.6万人,日军死伤1.3万人,)。
会战后,复盘战果的日军冈村宁次,报告军部的《关于迅速解决日华事变作战方面的意见》中认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中国四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二百万抗日敌军,而只在于以蒋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队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此处,也可见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确实是以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军为战斗主力,蒋介石作为抗日的核心领导,是日军侵华的最大心腹大患,没有之一。
(2)第二次长沙会战
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声明反对通过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当一方确立受到侵略时,缔约方不得支持侵略方。等于就是中苏达成合作,共同抵御日本,根据这一条约,苏联在抗战期间给中国提供军事援助,枪支炮弹、飞机大炮源源不断给中国输血。
1941年4月13日,苏联迫于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同盟联手,压力山大,为求自保,急于抽身,从一贯支持中国抗战的立场转为束手旁观的中立态度,苏日双方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承认满洲国,保证彼此中立。等于就是不再帮助中国战场了,不再介入中日干架争端,中国军队只能靠自己打日本。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日军见此良机,准备对苏作战,新仇旧恨一并清算,蚕食苏联在中国东北以外地区的地盘。
于是乎,日军需要抽调部分军队前往东北备战,但日军内部对此存有分歧,部分军官坚持解决中国才是日本国策,坚持要覆灭中国国民政府,故而,日军计划对中国第九战区发起迅猛攻击,实施一次沉重打击,这就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起源。
1941年9月,日军阿南惟几率领第11集团军等部队约12万人,与第九战区国军集合的23万人马,再度围绕争夺长沙地区,展开攻防作战。有备而战的第九战区迅速响应,坚如磐石,稳扎稳打;日军却急于速战速决,连日作战,战线深入,日渐不支。
1941年10月8日,日军在国军包围压力下,日军撤退,国军收复丢失的长沙等失地,会战结束。
尽管日军败退,但日军对第九战区的作战仍然取得不菲战果,重挫国军实力,中方统计国军伤亡近7万人,日军伤亡4.8万人;日方统计中方阵亡5.4万人,日军伤亡六千八百人。
对比两边证词,可见前两次战役,日军其实伤亡不大,而国军则死伤惨重,艰难取胜。
(3)第三次长沙会战
经历两次长沙会战后的国军,经过深刻教训和战后检讨,1941年11月17日,薛岳将军提出“天炉战法”的战术打法,瓮中捉鳖,就等着日军送上门来,即“后退作战、争取外翼”,将敌军引入到决战地,孤立敌军部队后,实施包围歼灭,如炉熔铁、如火炼丹。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奇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美日开战,日本在亚洲单挑中美等国,战线拉的更长,兵力开始分散,更急于攻下中国大陆。
1941年12月23日,日军阿南惟几率第11军集合10万以上兵力对湖南岳阳、长沙等地发动攻势,国军第九战区由薛岳将军率领,调集30万人部队按部就班,以新墙河、汨罗江、长沙城外(捞刀河与浏阳河)作为三道防线,采取天炉战法迎敌作战,日军被切割分裂后,逐一掉进熔炼中,被国军炼化一番,灰飞烟灭。
1942年1月6日,日军几被国军打残,全线溃退,无力再犯长沙;1942年1月16日,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此战,日方统计日军伤亡6千余人;中方统计日军死亡3.4万余人,重伤2.3万人,国军伤亡近3万人。双方数据依旧存在巨大出入,但总体看,应是中国军队获胜大捷。
这一战,不仅极大鼓舞国人抗战热情,激发抗日必胜信念,薛岳一战封神,打响国军战神之声誉。中国军队更是靠实际累累战功受到反法西斯盟军瞩目垂青,一长中国人志气,中国国际地位水涨船高,蒋介石也被任命担任中国战区(包括越南、泰国等地)盟军最高统帅。
(4)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接近尾声,日军仍负隅顽抗,至死不休,妄图扩大战果,力战群雄。
1944年4月,日军筹备了“一号作战”指令,计划对中国豫湘桂地区发动大举攻击,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将势力从中国华南直通东南亚,通过扩大地盘以掠取更多战争资源,以战养战。
1944年5月,日军第11集团军横山勇集合36万部队,再次以长沙、衡阳的湖南北部地区作为战略推进目标发动攻势,第九战区薛岳独排众议,坚持以长沙开展防守战,率领第30集团军王陵基、第27集团军杨森、第24集团军王耀武约30万守军,展开抵抗作战。
1944年6月18日,在日军猛烈殊死进犯下,国军接连丢失阵地,这一回“天炉战法”不灵了,国军从1939年坚守5年至今的长沙宣告失陷。
日军在攻下长沙后,紧接着一鼓作气,夺取湖南衡阳,继续在湖南中部激战国军,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战斗方算结束。
这一战,即是“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役”,又被称为“长衡会战”。此役,中方伤亡1.7万人,日军伤亡1.9万(一说国军伤亡10万人,日军伤亡2.8万人;还有一说日方统计日军仅伤亡1千余人)。
历时5年之久,纵观四次长沙保卫战役,中国军队累计投入110万兵力,伤亡达13-14万人(一说9.4万人);日军纠集70万人兵力,伤亡11-12万人。
史称“长沙会战”,也称“长沙保卫战”,而第四次长沙会战之所以失利,后人分析,一是因薛岳的“天炉战术”需要数倍于敌军的大军围剿方可奏效,固步自封,一招鲜吃遍天下的轻敌打法,最终不得不令国军付出惨重代价;二是日军这时已是穷寇末路,狗急跳墙,几乎是孤注一掷的拼命打法,军队战力飙涨,势力不容小觑,攻势空前猛烈。
5.冬季攻势
抗日期间,国土接连失守,中国军队接连挫败,消极抗战情绪在国民政府内占据很大影响,所幸领导人蒋介石是极为强硬的“鹰派”,对日军作战,抱着至死不休心态,其曾表示“战,则死中求生;不战,则束手待毙;妥协,则无异自取灭亡”。
1939年,国民党对军队实施全面整训,强化军事训练,严明军纪党纪,重新划定各战区;到1939年11月,共有242个步兵师、31个步兵旅、12个骑兵师、8个骑兵旅,共280万人,分属10个战区;并将全国军队部署一分为三,三分之一用于正面抵御作战,三分之一用于后方整训备战,三分之一用于敌后游击。
日军此时也进行了军队整合,1939年9月,成立中国派遣军,西尾寿造为总司令,板垣征四郎为总参谋长,总司令部设置在南京,统辖华北方面军、第11军、第13军、第21军及第3飞行集团等,共有23个师团、17个旅团,兵力约55万。
1939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订了《国军冬季攻势作战计划》,计划12月发动“冬季攻势”,发动全国近一半的总兵力,80多个师反攻,号称“百师大战”(一说投入71个师55万人),以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战区为主要攻势地区,目标击溃日军第11军,夺回武汉三镇;并对各个战区下达作战指令,分兵出路,举国动员,大举反扑。
冬季攻势从1939年12月12日持续至1940年1月20日,期间,国军出击1050次,双方交战1340次,国军参战兵力达55万人,共歼灭日军5-6万余人(日军只承认伤亡2.6万人)。
取得战果有:第一战区成功破坏陇海线、平汉线交通,孙桐萱部队一度突袭开封,焚毁日军第35师指挥部;第三战区对芜湖至湖口一路的长江沿线开展进攻,切断航运,袭击南昌、杭州、嘉兴等地;第五战区围攻信阳等地,战斗最为激烈;第八战区傅作义部队攻击绥远(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五原(现在巴彦淖尔市)等据点,切断日军西北通道,打出“五原大捷”,歼敌4千余人;第四战区战绩尤为出色,“昆仑关战役”尤为轰烈,国军以伤亡2.4万人代价,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5千余人(日军后来只承认伤亡2千余人),收复南宁,夺回昆仑关口。
持续4个半月的冬季攻势,同时也是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持续大会战,国军不惜血本、拿出家底的大反扑最终还是没能取得意想之中的战果,但夺取战略主动权,拖日军深陷战争泥潭,振奋举国抗日士气,绰绰有余。
6.诺门罕战役
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据东北,建立伪满政权;而苏联则在1921年时,势力深入外蒙古,是外蒙古的实际掌控人。
此后,外蒙古与中国东北之间模糊边界,成了面上是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伪满在争夺地盘归属,而实际上是苏联、日本两国控制地区下的利益纷争,矛盾酝酿到1939年,爆发了。
1939年5月11日,日军、伪满军进攻外蒙古边防军控制下的哈勒欣河地区(黑龙江与外蒙古交界处,现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东南部) ,爆发“哈勒欣河事件”,又称“诺门罕战役”。
寻衅滋事的日军一开始意气风发,先头部队在诺门罕一带按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防军的脑袋打。随即,幕后大佬下场,苏军7月任命朱可夫为集团军司令,率领第一集团军,配备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火炮542门,飞机515架,多达5.7万人的大部队击溃日军;日军8月调集坦克128辆,火炮500门,飞机300架,扩编至7.5万人反击苏军,双方不死不休。
1939年8月20日,苏军、蒙古军发动总攻,日军被强大火力轰天炸地、密集血洗之下,阵地失守、节节败退、溃不成军;9月16日,苏日双方宣告停火,战斗结束。
该战役,苏联、日本、中国各方统计的伤亡情况均存在出入,说法不一;而史学界普遍认为该战役苏军伤亡2万人,日军伤亡4万人,等于日军总参战的8.2万人,伤亡50%,形同惨败。
取得大胜的苏军指挥官朱可夫(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自此一炮而红,“诺门罕战役”成为朱可夫的成名之作,同时该战也是日军陆军史上最为惨烈和挥之不去的败仗之一。
7.玉门油田老一井
座落于甘肃省玉门市石油河东岸的老君庙,为清朝同治年间(1863年),当由地淘金人集资所修建的太上老君庙。
1939年3月13日,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率队在老君庙以北,以人工挖掘打出第一口油井,日产油10吨,命名为老君庙油田,又称“老君庙一号井”或“玉门油田老一井”,自此揭开玉门油田的发展序幕。
抗日期间,玉门油田贡献全国90%以上原油,成为支持抗战的重要能源来源。1962年,玉门老一井石油干涸停产,期间累计生产石油8459吨。
二、国际
1.纳粹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德国兵不血刃迫使英法签下《慕尼黑协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然而德国的胃口可不小,区区的苏台德并不能满足纳粹扩张的疯狂野心,得陇当望蜀,得寸则进尺。
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国土,成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亡国,政府流亡英国。
直到二战结束,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帮助下取得解放,恢复主权,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随着纳粹德国倒台而灭亡。
2.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的巴尔干半岛西部,西邻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隔着奥特朗陀海峡。战略地理上,意大利如果占据了阿尔巴尼亚,等于封锁住了亚得里亚海,欧洲南部将成为意大利囊中之物。
正当这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吞并,欧洲中部即将成为德国地盘,意大利更是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扩大势力和地盘。此时的阿尔巴尼亚王国已经发展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外交政策上亲近法西斯,这就给自己引狼入室埋下祸根。
1939年4月7日,墨索尼里的意大利军队猝不及防,迅速入侵阿尔巴尼亚,并在4月10日一举顺利占领整个国家,阿尔巴尼亚王国君主索古一世流亡英国,王国灭亡。
阿尔巴尼亚自此成为意大利附属,名义上还是叫“阿尔巴尼亚王国”,实际上是意大利的傀儡政权。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退出二战战场;德国接盘,接着入侵控制阿尔巴尼亚。1944年11月29日,德国战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阿尔巴尼亚获得解放,恢复主权。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正当英法得意洋洋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以为成功转移德国注意力,将战火引向东欧的苏联,可坐山观虎斗之际。
苏联、德国心照不宣,谈成合作。1939年8月23日,双方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德条约》,约定: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苏德两国,各怀鬼胎,心里头各自都有着秘而不宣的小心思,利益才是高于一切。紧接着,1939年9月1日,德国实施闪电战入侵波兰;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跟着入侵波兰,进场分赃。
而这条根本就是唬人的条约,1941年6月22日,被德国直接单方面撕毁,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4.波兰战役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西邻德国,东邻苏联,北邻波罗的海,土地广阔、矿产丰厚,欧洲每每有列强崛起,波兰就是一大块令人垂涎不已的肥羊。
1772年、1793年、1795年,波兰先后三次被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德意志的前身)、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建立的王朝,曾经在欧洲称雄辉煌600多年)瓜分。
一战结束后,1918年11月,方才取得独立,恢复波兰共和国主权。
1921年3月,波兰通过宪法,成为议会制共和国,称为波兰第二共和国,此后介在苏联、德国夹缝之间,小心翼翼,低调做人。
1934年1月26日,德国、波兰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保证双方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10年以内互不侵犯、尊重彼此领土主权。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借口与波兰的“波兰走廊”的存在领土争议,认为该地区属于德国,要求波兰归还。波兰在1939年3月21日,与英法结成军事同盟,想着背后有靠山撑腰,大胆拒绝了德国无理索求。
随后,德军隐秘筹备,暗中蓄谋,大军陈师边境,调配44个师,包括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共计88.6万人的庞大兵力,兵分三路,企图一举进攻波兰。
波兰筹集7个集团师、4个战役集群、870辆轻坦克、4300门火炮、900余飞机、30个步兵师,约达100万人抵御作战。
1939年9月1日,“波兰战役”爆发,德军以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机械化大部队进军,一路冲锋陷阵,摧朽拉枯,如入无人之境,将波兰边境防线一一攻破。9月17日,闪电战打法的德军迅速攻略到波兰首府华沙,迫使波兰政府外逃罗马尼亚。
同一日(1939年9月17日),苏联以建立东方防线为由(实际上是下场捞现成捡便宜),命令60万苏军越过苏波边界,进攻波兰,并迅速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这一部分领土在历史上,曾经受沙皇俄国统治,1919-1921的俄波战争中,波兰依靠协约国战胜苏俄,占有了该地。故历史上俄国与波兰就一直在抢这快这盘)。
1939年9月18日,苏军、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双方划江而治;9月29日,苏德签订《苏德友好边界条约》,正式瓜分了波兰。
1939年9月29日,德军攻陷波兰华沙,波兰灭亡;10月5日,波兰战役结束。
此战,波兰军队死亡6.6万人,受伤13.3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军俘虏21.7万人;德军死亡1万人,伤3万余人;捡便宜的苏军则伤亡最轻,伤亡约1万人。
尽管英法在1939年9月3日,碍于与波兰同盟的情面上,正式对德宣战,但集结在德国西线约115个师的英法联军,并未真正发动进攻,而是选择原地待命,坐观事态发展,根本上没有提供给波兰任何实质帮助。
交友不慎的波兰,付出了亡国代价,肠子都悔青了。
波兰的灭亡,导致欧洲战略失衡,成为二战爆发的契机,但从亚洲战场上讲,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序幕。
而发展到这一地步,纳粹德国也无法收手了,只能一条道上走到黑,战火还要欲燃愈烈,往后被德国拖入战争泥沼之中的,还有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南斯拉夫、希腊、苏联等等近30多个国家,整个欧洲都是熊熊战火,旺盛不息。
早在1936年时,德国军备就已经赶上英法;1938年,英国军费开支占GDP的4%,美国占1%,德国占到总财政预算的50%,军费开支比英美苏法几个大国加起来还要多。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更是在1939年成为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军国主义的壮大发展,又只能通过不断掠夺资源,持续扩张军队军备,无休无止吞并各国,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纳粹德国自此走向无法回头的绝命道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德国会出现病态的屠杀犹太人现象,本质上就是国内经济循环出现问题,只好将有钱的犹太群体一批接着一批拿来宰杀,用以祭旗充军和补充现金流。
5.冬季战争
苏联(俄国),自沙皇时代,就是个对领土扩张有着无法自拔和强烈渴求的疯狂国家。
沙皇帝国时期的国土面积,最先约为280万平方公里,通过军事扩张,后期巅峰时暴涨至2280万平方公里,等于整个帝国时期(1721-1917),平均每年要侵占蚕食周边国家5.4万平方公里。这还不包过1867年沙俄以720万美元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阿拉斯加约151.88万平方公里,现是美国最大的州,占到美国国土20%)。
苏联时期,俄国依旧还是对邻国国土有着无法藏掖的觊觎之心,二战期间,先是与德国瓜分波兰,吞并波兰东部19.41万平方公里土地(二战后,通过《波茨坦会议》划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后又侵占德国北部的东普鲁士约1.51万平方公里,侵占芬兰卡累利阿地峡约4.38万平方公里,侵占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约5万平方公里(后来纳入摩尔多瓦共和国),以及亚洲的千叶群岛、库页岛等地的19.41万平方公里等等,对外扩张吞并了约60万平方公里。
1917年趁俄国国内“十月革命”动荡,脱离俄国而独立的芬兰,这时迎来了苏联的枪炮,俄国要来算账了。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苏联红军炮击苏联与芬兰交界的俄国村庄曼尼拉,宣称是芬兰所为并造成苏联人员伤亡,与日军1931年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几乎一样的套路),以此为借口,11月30日集合23个师共45万军队入侵芬兰,直抵曼诺海姆防线(芬兰用于抵御苏联入侵的防御工事体系),苏联和芬兰的“冬季战争”爆发。
苏联入侵芬兰,还有另一个间接原因。苏联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防线上,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是苏联第二大城市,雄踞西北,拥有数百家工厂,尤其国防军工方面在苏联有重要作用;同时其港口又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承担海上军事防御重任;好巧不巧,列宁格勒接壤着芬兰边境,一旦局势升级,朝不保夕。
这时的芬兰总人口仅440万人,常备陆军仅3.2万人,苏联以为会是一场毫无悬念轻易碾压小国的局部战争。但芬兰并未像捷克斯洛伐克这样任人宰割,面对来势汹汹的苏联大军,紧急全国总动员,陆军扩编至12.7万人,采取疏散居民,坚壁清野,一边在天寒地冻的野地环境与苏军周旋,一并积极寻求国际同情和支援。
过度乐观的苏军一开始仅仅准备十数天的弹药和粮草,面对广大的北欧密林和沼泽荒野,芬兰军队利用天时地利,与苏军打机动战、游击战,庞大部队的苏军吃尽苦头,被芬兰军队一一牵制,骑虎难下,疲惫不堪。
同时,苏联的入侵行径遭到国际社会不齿,国际联盟将该行为判定为非法侵略。1939年12月14日,将苏联从国际联盟中除名。同情芬兰的世界各国,纷纷给予芬兰援手,给钱给人,送枪送炮,甚至英法决定各派10万英军和3.5万法军前往前线支援芬兰。
演变至后期,芬兰与苏联的北欧局部斗争,牵一发动全身,除了英国、法国要下水,瑞典、德国都被牵扯进去。英法实际上并不想与苏联开战,只想拖延时日;德国则借口英法同盟军如踏足瑞典,德国将立即进攻瑞典;瑞典则盼着隔壁的芬兰赶紧停火,免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芬兰军队面对强大苏军,内心更是慌得一比,兵员日渐枯竭,外援几乎无望,根本不敢指望战胜入侵者。
1940年3月,芬兰与苏联开始谈判;1940年3月12日,双方议和,签下《莫斯科和平协定》。根据协定,芬兰丧失了十分之一国土,即卡累利阿地区的4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地区后来成为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为苏联一部分),其中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10%耕地,22万居民;割让巴伦支海的里巴奇半岛和芬兰湾中的四个岛屿,汉科半岛组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期30年。
然而,芬兰与苏联的争斗,并未因此止步。1941年6月25日-1944年9月19日,紧接着两国爆发“继续战争”,在德国的介入下,胜负的局面则出现大反转。
6.美国废除《美日通商条约》
1939年3月,日本占领中国海南岛、南沙群岛等海域,势力渗入南太平洋,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同时,在民国政府反复交涉下,美国国务院宣布采取经济措施限制对日贸易,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煤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1939年7月26日,美国通告日本驻美国大使崛内谦介,将废除1911年 2月11日美日签署的《日美通商及航海条约》,自公布之日6个月后起效,即1940年1月26日终止条约。
《日美通商及航海条约》涉及航海、通商、关税、汇率等方面,日本根据条约享有关税自主权,日美双方给予彼此最惠国待遇。
实际上,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资源上严重依赖进口,能跟中国干架全靠友军暗中输血。
七七事变后,仅1937-1941年间,美国向日本输送了日本需求资源的90%石油、93%铜、50%钢铁、40%棉花及5亿美元贷款,这些物资对于日本而言,是持续侵华战争不可或缺的宝贵支持。
仅1938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石油、钢铁就分别占总进口量的65%和75%,其中,钢铁达220万吨,成为冶炼枪炮弹药、坦克军舰的重要资源;而日本本土及殖民地仅能生产需求的7%石油,剩余93%均需依赖进口,美国始终是供应比重最高的国家。同时,日本又通过生产罐头、绢织品等工业产品,从美国换取外汇,以维持着进出口贸易的经济运作。
尽管美国官方宣布废除《日美通商及航海条约》,但却表里不一,指示海关不要过度解读禁令,战略物资依旧源源不断流入日本。美国石油公司更是以“履行合同”为由,加倍向日本输送原油,并帮助日本开发高辛烷值航空燃油,对日石油出口不降反升。
1938年12月,民国政府驻美大使胡适在演讲中直言:"中国每流一滴血,都有美国石油公司的影子。"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结成轴心国,美国自此才不得不真正转变远东政策,转向支持中国抗战,对抗法西斯。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43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