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说秦腔︱传统剧第65篇
钗魂不灭,情破封建牢笼:秦腔《金琬钗》的人间至味
一支金钗,两世情债,千年回响。东岳庙内,闺秀崔艳娘与秀才卢充惊鸿一瞥,遗钗定情。谁料金钗落入恶僧之手,夜闯香闺逼婚未遂,竟掐死艳娘而去。艳娘芳魂不散,借妹丽娘之名与卢充拜月成婚;待身怀六甲却被仙召回,徒留卢充误认丽娘负心。丽娘蒙冤投江,卢充含冤入狱……最终艳娘驾云送子,三桥相聚,沉冤昭雪。另一线,其弟崔护“人面桃花”借水定情,姐妹双线交织,演绎生死不渝的奇缘。
此剧三百年不衰,贵在“以情破礼”的叛逆锋芒。艳娘被害后未悔“私情招祸”,反以鬼魂之身续写未竟之爱:无媒无聘夜叩书斋,引“淫奔”典故为正义,拜月成婚直至产子。其魂灵冲决生死、嘲弄礼教,直指封建桎梏下人性的不屈。剧中另一奇女子桃小春,樵夫之女却敢向名士崔护求爱,一句“倘若我不说破,只怕他再不来,把奴耽搁”,道尽主动争取的泼辣生机。这般“生者赴死,死者复生”的浪漫笔法,让情义凌驾纲常,堪称明清女性意识觉醒的惊世先声!
从皮影到舞台,一部戏救活一个剧种。《金琬钗》原为碗碗腔皮影戏“十大本”之一,1956年迎来命运转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力排众议,将《借水赠钗》折子戏首度“由影变人”搬上舞台。导演韩盛岫破立并举:既保留皮影侧身俯仰的标志性身段,又融入秦腔水袖、卧鱼等程式,更创新“金钗引路”的梦幻舞段。李瑞芳一人分饰艳娘、丽娘,以“残红落地不忍踏”一句轻闪半卧鱼,尽显闺秀娇柔;魂灵成婚时笑中噙泪的悲喜反差,更令观众扼腕。1958年全本晋京,周恩来观后盛赞,赐名碗碗腔为“华剧”,从此枯木逢春!
百年易俗基因,暗藏传承密码。此剧诞生于清代剧作家李芳桂之手,后经易俗社整理,削去封建尘垢,注入民主意识。易俗社“以戏载道”的革新血脉,在此剧中奔涌。鲁迅1924年观社戏题“古调独弹”,盛赞其“假移风以易俗”。今日重排,更见新意:2024年陕西戏曲界借《金琬钗》双线叙事之巧,创《无字碑》《昭君行》等新编大戏,斩获中国戏剧节大奖;虚拟代言人“秦筱雅”舞动水袖唱《长安夜》,让古老唱腔飞入云端。
金钗今犹在,照见古今心。艳娘执念,是封建铁幕下人性微光;小春直率,是草根儿女的生命自觉。今人观之,何尝不是对“真情无畏”的隔世回响?一出戏救活碗碗腔,印证创新乃非遗存续之本——从皮影窗格跃向广阔舞台,从庙会社火燃到海外剧场,那支金钗划出的弧光,早已穿透时空:礼教可束身,岂能锁心?唯情义不灭,方成永恒。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69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