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篇分析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主题引领”与“语篇依托”教学要求,标志着英语教学从语言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这一转变不仅重构了教学资源的使用逻辑,更重新定义了语言学习的价值取向——将语篇从静态的“语言载体”升华为动态的“意义生成场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结构化支撑。
我们知道在分析教材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进行语篇分析,语篇作为我们英语教学的基础,承载着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借助语篇探究单元主题的意义,基于语篇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语篇承载着文化知识,在学习语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我们要分析语篇,挖掘教材中语篇的教学价值,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进行补充其他资源。同时通过语篇分析,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读懂”到“读透”,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和语言交流中。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从回答What ,Why,How三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语篇。
what分析语篇的主题和内容,why分析语篇传递的价值与意义,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胡搜的话一定是包含一定的交际目的的,所以Why要分析的其实就是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什么,how分析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语言特点。在课标上的附录中我们能看到有案例,提供了如何分析语篇的思路。
但是在真正面对一个独立的语篇时,又会觉得无从下手,尤其对于What和Why 不能很好的进行区分,我自己有时候就觉得What的内容也被放在了Why 部分,感觉总会有重叠之处。
程晓堂教授指处:有些教师对Why的分析有时是从学生学习目的的角度进行的,如学生通过学习语篇可以获得哪些新知识和新认识等。程教授指出:课程标准所说的Why的问题是指语篇生产者在产出语篇时的目的和意图,这些语篇本身可能并不是特意为编写教材创作 的,其写作意图不是帮助学生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不能从学生角度进行。
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区分 “学生学语篇的目的” 和 “作者写语篇的目的”,课程标准中的 Why 问题聚焦的是后者。比如新闻报道是为了传递事件信息,书信可能是为了表达情感或诉求。我们不要在分析的时候陷入分析学生能学到什么语法知识、了解什么文化背景这样的偏差里。
进行语篇分析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什么关系?(以下内容摘自学习王蔷教授文章)
在对 “what” 问题展开研读后,教师需明确语篇的主题、主旨,锁定主要观点与重要细节,并梳理出以主题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围绕学生在语篇学习中需解决的问题,精准找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创设合理的主题情境,同时提供必要的知识与语言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基于对语篇内容的梳理与分析,设计引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活动,助力学生建立信息间的逻辑关联,将语言与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其构建以主题为依托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内化语言和内容、进行有逻辑的连贯表达筑牢基础。
在研读 “how” 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语篇的文体体裁、文字与插图的关联、篇章结构、段落间及段落内部句子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等。
进而围绕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体形式、语篇结构与内在衔接,探寻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及语法的表意功能等,帮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丰富词汇储备、体会语法的语用意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还能为其针对语篇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开展说、写等输出性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而在研读 “why” 问题后,教师需明晰语篇的写作目的、作者态度及创作意图等,进而组织更深层次的主题讨论与扩展活动。
例如,基于主题分析论证观点,批判评价文字背后传递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对主题的新认知与新态度;引导学生将所学与自身及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改编、表演、辩论、创作等产出性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理性且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与态度,促进知行合一。
语篇研读,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我们更能挖掘出语篇的主线,明确主题意义。
对话语篇分析的思路及具体内容(程晓堂)
最后:重新学习了关于如何进行语篇分析,感觉自己之前都是在糊弄,分析的语篇没有和后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所关联,尽管教师对语篇的研读,没有唯一标准,这取决于我们个人的阅读量、兴趣、知识积累、修养,以及自身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水平等。这也告诉我们,想要分析的语篇有深度,需要坚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73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