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三年,我悟到了:成长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研究个人成长三年,我察觉到一个既扎心又真实的现象:成长不存在“突然开窍”的奇迹,那些能被看见的进步,背后有着自身不断迭代而产生的结果。
那些看上去“一下子就做好”的人,不过是将“试错-调整-优化”这一循环踏踏实实地经历了一回又一回,只是你未曾发觉或发现罢了。
一、为什么成长离不开“迭代”呢?
不少人总是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方法”,盼着能有一次“打通任督二脉般的顿悟”,要等着“时机成熟”了才开始行动。
然而这三年的学习与研究让我明白:成长并非“依靠灵感”,而是“依靠迭代”。
就好比学开车,没有人仅仅只靠“看看教程”就能直接上路;
练习演讲,也没有人能靠“背背技巧”就做到张口就来。
能力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做-错-改-再做”的循环。
写了5篇文章却看不下去,并不是自己没天赋,而是还没有在“写-改-调”的迭代过程中找到写作的落脚点;
拍10条短视频却没流量,不单单是“方向错了”,而是还没有在“拍视频-看数据-优化开头”的调整中找到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
做副业3个月却没收入,不是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是还没有在“谈客户-改方案-总结需求”的试错环节里精准抓住市场的痛点。
不要去怀疑“自己不行”,而是要将“迭代的循环”重复足够的次数。
二、真正的迭代,是“分阶段进阶”,而并非“盲目重复”。
“机械地重复错误”而不是“有节奏地迭代升级”,很难有进步的效果。
有价值的迭代,包含两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迭代,先“完成”再“完美”。
这是最应当抓住的核心要点,不要去追求“一开始就做好”,首先要确保“每天都在做”。
有一位想成为职场博主的学员,刚开始的时候老是纠结“文案不够深刻、案例不够亮眼”,以至于半个月都没发一条内容。
后来她先进行“基础迭代”:每天写300字的职场感悟(不论有无深度);
每周拍2条口播,不管镜头感好不好;
每篇内容发出去之后,只记录一个数据:有没有人评论“这说的就是我”。
坚持了1个月之后,她渐渐发现“讲自己踩过的坑”时,评论是最多的,于是便开始聚焦“职场避坑”这个话题。
这便是基础迭代的意义所在。
通过“小步行动”来找到感觉,再依据反馈确定优化的方向。
第二阶段:精准迭代,利用“反馈”找寻突破口。
当有了基础的感觉之后,下一步并非是“蛮干”,而是要“盯着反馈改”。
那位职场博主后来制定了一套“精准迭代清单”:
看数据:倘若完播率低,就把开头由“讲道理”改成“抛问题”(比如“你有没有过‘明明努力了却不被认可’的时刻?”);
找建议:每篇文案在发布之前,给3个目标用户看,记录“哪句话看不懂”“哪部分想划走”;
做复盘:每天花10分钟写“今天的内容,用户最认可哪一点?下次怎样放大?”
就这样,她的视频从“播放量几百”发展到“稳定过万”,只用了2个月时间。
她没学新技巧,只是把“反馈-调整”的迭代工作做得更精细。
迭代的关键并非“改”,而是“清楚改哪里”;不是“重复去做”,而是“带着目标去做”。
三、迭代的节奏:“稳”比“快”更为重要不少人急于求结果。
才练习写作2周,没出爆款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干这行”;
才做副业1个月没收入,马上就换项目。
那些真正成长迅速的人,都明白要稳步迭代。不是猛冲3天,而是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小项想提升“成交率”,他没去追求“一次谈成大客户”,而是制定了一个“微小迭代计划”:
每天:拆解1个同行的成交方案,记录“他用什么打动客户的要点”;
每周:跟2个潜在客户聊需求,不管成交与否,都总结“客户最关心的3个问题”;
每月:把当月的“失败案例”整理成“避坑手册”,下次方案里直接避开。
坚持了3个月,他的成交率提升了20%。
他说:“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每天比前一天更靠近客户一点。”
最后想说:学习教练研究个人成长这3年,我听到最多的疑问是“我怎样才能快点成长?”
我想跟你说:“别求快,求‘稳’。选一个你想深耕的方向,每天做一点,每天改一点,迭代的力量会给你答案。”
不用羡慕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他们只是比你早走了几步“迭代之路”:
你看到的“一次就成”,别忘了他们背后可能有“十次调整”;
你看到的“突然爆发”,别忘了他们之前可能有“半年的默默迭代”;
你看到的“轻松做好”,别忘了他们可能是“经过无数次试错后找到的最优解”。
成长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捷径”。选一个方向,每天做一点,每天改一点,在迭代中慢慢靠近目标。
从今天起,别再等“完美时机”,也别再找“万能方法”,而是从“做一件小事、改一个小问题”开始。每天迭代1%,365天之后,就是“1.01的365次方”的质变。
你的成长路径是什么?留言区里聊一聊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