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精准评价候选人的三大辅助方法-281-90-25
【招聘管理:HR“看人”不止面试,还有哪些有效方式?
对HR而言,精准评价人是核心工作——候选人与岗位是否匹配?员工有何特质、潜力如何?绩效表现与职业方向怎样?这些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企业用人与员工发展。
但“看人”从不止面试这一种方式。请选取某一具体场景(如高管招聘)分享你还用过哪些手段辅助精准评价?这些方式的信度与效度又如何?】
本文系属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本人,抄袭者必究。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分享了DISC测评如何通过行为模式分析穿透面试伪装,揭示高管深层行为惯性;第二部分分享了绘画投射分析如何利用房树人测试揭示潜意识心理冲突;第三部分分享了笔迹分析如何通过书写特征预判特质。三者结合可构建三维评估体系,提升人岗匹配准确性,但需结合岗位情境修正并避免过度解读。】
一、DISC测评是穿透面试伪装的利器
1、什么是DISC行为风格测评?
DISC将人的行为模式分为四大类型:支配型(D)、影响型(I)、稳健型(S)、谨慎型(C)。它通过分析候选人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节奏、决策逻辑和情绪反应,揭示其潜意识中的行为惯性。与传统面试不同,DISC能突破“表演型回答”的屏障——比如,一个擅长面试的候选人可能刻意展现亲和力,但测评结果会显示其内在的强支配型特质。
2、高管招聘DISC测评应用:
在我曾经给前雇主招聘公司CEO时,候选人A在面试中表现得体:他强调“团队协作”“开放沟通”,甚至现场模拟了与下属的平等对话。但DISC测评显示,其D值(支配型)大大高于正常高管的平均分,I值(影响型)却低于均值。
老板原本希望新CEO能推动组织变革,但测评结果暗示:候选人A更擅长单点突破,而非凝聚团队共识。当时我把测评结果告知了老板,但老板因为A在面试中的表现对A的印象非常好,入职后,A频繁越级指挥、否定跨部门提案,导致核心团队半年内流失30%。这一案例印证了DISC的预测价值——行为惯性比面试表演更接近真实工作状态。
3. 信度与效度:数据背后的真相
信度:DISC的重测信度达0.82(基于2000+高管样本的追踪研究),意味着同一人多次测评结果高度一致。
效度:与360度评估(上级/下属/同事反馈)的关联性系数为0.68,说明其能较好预测实际工作表现。但需注意:效度受岗位情境影响显著——例如,销售型高管与财务型高管对D值的需求截然不同。
Tips1:DISC是高管评估的“行为显微镜”,能穿透面试伪装,揭示深层行为模式。其信度可靠,但需结合岗位需求调整效度标准,并警惕文化差异导致的解读偏差。在高管招聘中,建议将DISC结果作为“行为画像”的参考,而非唯一决策依据。
二、绘画投射候选人内心的“潜意识画布”:
1、什么是绘画投射分析?
绘画投射分析源于心理学的“投射理论”——人会将潜意识中的情绪、冲突和需求,通过非语言符号(如线条、形状、色彩)投射到绘画中。在高管评估中,最常用的是房树人测试(HTP):要求候选人随意绘制房子、树木、人物,通过分析画面布局、细节特征和符号隐喻,揭示其深层心理状态。
与传统测评不同,绘画分析能绕过理性防御。例如,一个在面试中强调“开放合作”的高管,可能在画中无意识地将房屋门窗紧闭,这种矛盾往往指向未被察觉的内心冲突。
2、一幅画预判问题候选人:
我们公司在招聘投资总监时,候选人B的面试表现近乎完美:他详细阐述了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跟我分享了他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但待我要求其完成房树人测试后,发现画面中存在三个异常细节:
房屋:窗户全部被粗黑线条封闭,门前有高墙阻挡;
树木:树干扭曲断裂,根系裸露在外;
人物:火柴人,面部模糊,双手藏于身后。
在我当着B的面对画作进行解读之后,候选人B承认我的解读很精准,说道:“您解读得非常精准,我总觉得其他部门会抢走我的资源,所以必须提前设防。”鉴于此,我没有推荐候选人进入到业务部门面试环节。
3、 信度与效度:科学性与争议并存
信度:专业认证分析师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达0.73(中等偏上),但新手分析师的信度会骤降至0.4以下。这意味着,绘画分析对解读者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
效度:与MBTI性格类型的匹配度为0.59(有一定相关性),但预测工作绩效的有效性仅0.32——例如,画面中“强势树木”可能对应领导力,也可能反映控制欲过强。
Tips2:绘画投射分析是高管评估的“潜意识探针”,能揭示面试难以捕捉的深层心理模式。但其效度受分析师水平和文化背景限制,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与DISC、行为面试等方法结合使用,以构建更立体的人才画像。
三、笔迹分析反应候选人的潜意识:
1、 笔迹如何“泄露”性格?
笔迹动力学认为,书写是大脑的潜意识输出:运笔压力、字阵倾斜度、连笔方式等八大要素,会映射出决策风格、情绪稳定性和风险偏好。例如:
压力重:可能对应强势或焦虑特质;
右倾字阵:常暗示积极进取或冲动倾向;
签名夸张:可能反映权力欲或自我认同需求。
2、候选人潜意识的投射:
在我学会笔迹分析之后,我会给每个参加我司面试的候选人进行笔迹测试,很简单,就是让候选人现场抄录一段指定文字,在抄录最后签名并写上日期,这样文字、数字就都有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我面试的一位从好莱坞飞到北京跟我面试的候选人C,我在给他做完笔迹分析现场解读之后,候选人惊讶道:“Carol,你是怎么知道我现在的财务状况、行事风格、身体状况、跟父母之间关系的?”
我:“就是通过您的字迹判断出来的,这个您不要紧张,其实我就看重两条,一条是您的反应速度,另一条是迄今为止您是否做到了想做什么就能实现,这两条您是具备的,其他的解读,其实都属于我的附送。”
候选人C:“您解读的太精准了,要不是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我还以为您是熟悉我们家情况的老朋友呢。”
我:“过奖,过奖。”
我把这位候选人C推荐给了后续的面试官,鉴于后续业务面试官在业务上的考量,没有让这位候选人C通过,我认为是很可惜的。
3. 信度与效度:科学性与现实挑战
信度:同一书写样本的要素分析一致性达0.85(高信度),但若样本量不足(如仅分析签名),信度会下降至0.6左右。
效度:与大五人格的“开放性”维度相关系数0.63(中等相关),但预测“财务保守倾向”的准确性达0.71——这说明笔迹分析在特定领域(如风险偏好)的预测力更强。
Tips3:笔迹分析是候选人“特质放大镜”,能通过运笔细节预判特质。案例验证其精准性,信度可靠但需充足样本,效度在风险偏好等特定领域表现突出。建议作为辅助工具,结合其他测评并注意文化情境,避免过度解读单一笔迹特征。
Tips4:精准评价高管需构建“三维评估体系”——DISC揭示行为惯性,绘画分析洞察潜意识,笔迹分析预判决策特质。三者互补,可大幅提升人岗匹配的准确性。但需注意:所有工具都应结合岗位情境修正,并建立复核机制,避免“测评决定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