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谊
近些日子,网络有一件事上了热搜,鲁迅故居的墙画——鲁迅手夹香烟烟卷萦绕,这已经是几十年的就存在的,而且也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符合常理的。但有人对此举报,理由是吸烟有害健康,会误导青少年,要求把此画撤下,引来一片哗然。
大家对于此事态度高度一致,是非对错很明确,不需多言。
今天早晨翻看《人生得遇苏东坡》,介绍苏轼和他弟弟苏辙,他们的兄弟情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典范,他们患难与共、精神相通,贯穿二人一生。从年少相伴,志向相投。二人自幼一同读书、成长,均受父亲苏洵的教导,早早确立了相同的文学追求与人生理想。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第,开启仕途,早期常一同任职或比邻而居,日常以诗文唱和,分享生活点滴与仕途感悟。中年患难,彼此支撑。“乌台诗案”是二人情谊的重要考验。苏轼因诗文获罪入狱,苏辙冒死上书,愿以自身官职为兄赎罪,甚至请求辞官回乡照顾兄长家人;苏轼在狱中也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可见生死相依的情谊。最后晚年相守,情深意重。晚年二人获赦团聚,共度了一段平静时光,每日一同散步、读书、论诗,弥补多年分离的遗憾。苏轼病逝前,苏辙一直陪伴左右;苏轼去世后,苏辙遵其遗愿将其安葬,并耗时数年整理兄长诗文,编纂成《东坡先生全集》,让苏轼的文学成就得以流传,用行动诠释了“兄弟一生,不离不弃”。
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和他二弟,周作人之间的矛盾,在1923年兄弟失和,二人再无直接交流。兄弟失和成为鲁迅与周作人心头长期的遗憾与隐痛,鲁迅在后期文字中多次隐晦表达对亲情破裂的感慨,流露出复杂情绪。
当然,最糟糕的兄弟关系,非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们。从《七步诗》可以看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内部权力斗争,曹丕、曹植兄弟间的皇位争夺与猜忌。诗作作者相传为曹植(曹操第四子),其兄长曹丕(曹操次子)是事件的另一方。曹操晚年在立嗣问题上曾犹豫,曹植因才华出众一度受宠,与曹丕形成储位竞争关系,这为兄弟间的矛盾埋下伏笔。称帝后,曹丕对曾威胁自己地位的曹植心怀忌惮,担心其谋反,欲借机除掉这位弟弟。曹植面对兄长的逼迫与生死危机,触景生情,在七步之内吟出《七步诗》(流传最广版本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豆”与“萁”(豆茎)同根却相互煎熬的比喻,兄弟间的残酷相残,表达悲苦与无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