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的谨小慎微以及不得已的自我防护

《红楼梦》第八回的章回名常见版本为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部分版本也作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以下从核心主旨、故事梗概、经典诗文及警句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具体如下:

核心主旨

埋下 “金玉良缘” 的核心伏笔:本回首次清晰呈现宝玉的通灵宝玉与宝钗的金锁铭文成对的情节,“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与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的文字呼应,不仅暗示了两人被家族期待的联姻关系,更与宝黛之间纯粹的情感形成对比,为后续三人的命运纠葛和悲剧结局铺垫基础。

凸显宝黛钗的情感张力:通过三人在梨香院的互动,精准展现了彼此的情感状态。黛玉的 “半含酸” 是对宝玉的在意与情感占有欲的体现;宝玉对宝钗有着欣赏,却又在黛玉的奚落中无计可施;宝钗则始终保持着稳重得体,其言行既符合大家闺秀的规范,也暗合了家族对她的期许,三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博弈在此回集中爆发。

折射家族与社会的婚姻观念:“金玉良缘” 并非单纯的两人缘分,更是贾、薛两大家族联姻的象征。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婚姻往往以家族利益、门第匹配为核心,而非个人情感,同时也为后续贾府试图通过联姻稳固家族地位的情节埋下引线。

故事梗概

宝玉探钗,互观金玉:宝玉在午后前往梨香院探望生病的宝钗,薛姨妈热情招待。宝钗向来对宝玉衔来的通灵宝玉好奇,便借机细看,念出上面的铭文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听闻宝钗有金锁,也执意要看,见上面刻着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一旁的丫鬟莺儿当即点破这两句铭文正好成对。期间宝玉还得知宝钗需长期服用冷香丸来压制娘胎里带来的热症,并闻到了宝钗身上的幽香。

黛玉到访,语带机锋:黛玉随后也来到梨香院,一进门便打趣自己 “来的不巧”,暗指宝玉与宝钗独处。席间宝玉想喝冷酒,宝钗以冷酒伤五脏为由劝阻,宝玉听从了她的建议换了热酒。黛玉见状,恰逢丫鬟雪雁送来手炉,便借机奚落宝玉,说雪雁听紫鹃的话比听自己的话还快,暗讽宝玉听宝钗的话比圣旨还上心。

宝玉醉闹,秦钟入塾:薛蟠回来后强留宝玉喝酒,李嬷嬷上前劝阻反被宝玉怼回。宝玉大醉后回房,因袭人劝诫情绪激动,甚至要摔通灵宝玉。次日,秦钟前来拜见贾母及贾府众内眷,深得贾母喜爱。秦钟的父亲秦业备好给塾师贾代儒的礼金,秦钟也正式准备和宝玉一同入家塾读书。

经典诗文及警句

通灵宝玉与金锁铭文:这组铭文是本回最核心的文字,既是情节关键,也暗藏深意。宝玉通灵宝玉上的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金锁上的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看似是吉祥话,实则隐喻了两人被家族捆绑的命运,而 “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的期许,最终也与两人婚后的悲剧形成强烈反差。

嘲顽石诗:文中插入一首嘲讽通灵宝玉原型顽石的诗,道尽世事荒唐与命运无常,原文为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黛玉讽宝玉警句:黛玉借送手炉奚落宝玉时所说的 “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既生动体现了黛玉的聪慧与敏感,也成为展现她对宝玉情感的经典对白,将她的 “半含酸” 刻画得入木三分。

宝钗劝宝玉冷酒语:宝钗劝阻宝玉喝冷酒时提到 “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既符合她沉稳细心的性格,也通过这一贴心劝诫,反衬出黛玉的尖锐,凸显了两人性格的鲜明差异。


红楼梦第八回是围绕宝玉探视薛宝钗,以及林黛玉也来到梨香院的故事展开的,之后又继续在梨香院,薛姨妈留着吃酒,以及宝玉的李嬷嬷劝阻宝玉吃酒尽兴的故事。

宝玉探视宝钗,结果发现了自己有玉,宝钗有金。而且,宝玉通灵宝玉上的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金锁上的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林妹妹显然是没有金也没有玉。这金玉良缘的说法自然就为以后埋下伏笔。

结合红楼梦中人物的权衡利弊,计较得失。那么薛宝钗这样优渥的家庭背景,自然会在日后贾府败落后更依仗的力量。

林黛玉冰雪聪明,她也来到梨香院,看到宝玉和薛宝钗如此亲密,自然也是有些酸意,证明她在乎宝玉。所以她才说出一些酸话来,如黛玉的 “酸话” 从不是恶意指责,全是藏不住的在乎,每一句都带着小女儿的娇嗔与试探,除了之前提到的送手炉讽宝玉,还有这些经典表述:

“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刚进梨香院就脱口而出,明知两人正看金玉、相谈甚欢,偏用这句点破氛围,既不直白抱怨,又暗显自己的 “局外人” 之感,酸意藏在玩笑般的语气里。

黛玉紧接着的对话,既圆了 “来的不巧” 的玩笑,又暗戳戳拉回存在感,分寸感拿捏得极好 —— 不显得过分热络(避免落得 “争风吃醋” 的俗态),也不显得刻意冷落(守住自己在宝玉心中的特殊位置),每一句都藏着聪慧的 “软反击”:

刚说完 “来的不巧”,见薛姨妈、宝钗都笑着让她坐,并且宝钗也说这话就不明白的时候。

黛玉就强调说:“要来时一群人都来,要不来时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热闹,也不至于太冷落,姐姐怎么就不明白了呢?”

以及后面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的言语,恰巧紫鹃让雪雁给林黛玉送手炉,黛玉则反而说出:这句话的原话出自《红楼梦》第八回,原文是 **“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具体场景是宝钗以冷酒凝结在内会伤及五脏为由,劝宝玉温酒再饮,宝玉听后便放下冷酒让人去暖;恰好此时雪雁受紫鹃之命来给黛玉送手炉,黛玉接住手炉后,就借着这话明着说雪雁、实则暗讽宝玉。她表面责怪丫鬟听他人吩咐,内核是不满宝玉对自己的劝诫充耳不闻,却对宝钗的话言听计从,把小女儿的醋意藏在俏皮的指责里,既点到了宝玉,又没让场面变得难堪,尽显其聪慧与敏感。

所以,林黛玉是非常冰雪聪明的。她指桑骂槐的技巧可以说是随机应变而且信手拈来。年轻的时候,我们看黛玉难免会觉得她怎么会如此计较、刁钻。然后到了中年,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我们才能懂得,在这些看似不近人情、或者奚落、或者刻薄(比如周瑞家最后送两只宫花给她,她说出就知道别人挑剩下的,我不稀罕等语)实际上都是源自于寄居人下后的不自信,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让自己成了一个带刺的刺猬,但她的内心仍旧是温暖的。

她的无言不逊是因为防备,她的醋意,也是因为在乎。然而在离开梨香院之前,宝玉觉得下面的丫头连斗笠都戴不好时,是林妹妹轻巧的给宝玉戴上。而且在回到怡红院宝玉处,宝玉说今天写的三个字绛芸轩,也就是晴雯冷着天都爬上给贴上的门贴。

黛玉也是很难得的给了宝玉一个满满的饱含深情的肯定:对应的原文出自《红楼梦》第八回,原话是 **“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么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

具体场景是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住处后,想起清晨写的 “绛芸轩” 三字,还得知是晴雯怕别人贴坏,特意冒着寒冷亲自爬高贴在门斗上。恰逢黛玉前来,宝玉便主动让黛玉评价这三个字好不好,黛玉仰头看完门斗上的字后,便说出了这句夸赞的话。

宝玉听后还嘻嘻笑道 “又哄我呢”,虽是这般说,实则心里满是欢喜。而黛玉这句夸赞,没有丝毫客套,既带着对宝玉书法的认可,又以 “要他给自己写匾” 的小要求拉近距离,满是两人之间独有的亲昵与默契,这份肯定里藏着不加掩饰的亲近之情。

人终究是复杂的,小儿女的心思却是纯净的。然而我们仍然看到后面回目中,家族中如嫡出的宝玉,庶出的贾环之争,以及探春、贾环之母赵姨娘

她是贾政的妾室,地位低于正室王夫人,在贾府中处于尴尬的位置。

赵姨娘性格偏执、爱搬弄是非,既渴望通过子女提升自己的地位,又常因言行失当引发矛盾,是书中推动情节、映衬封建家族内部等级差异的重要配角。

所以,后期她还有因为地位和宝玉得宠,儿子失宠,就有加害宝玉的戏份。这些都可以看出,大家族中的人情复杂,世态炎凉。

带上了这层视角我们再看宝玉和黛玉,才更能体味他们这种纯洁、单纯的可贵……

还有这一回中林黛玉虽跟宝钗有些醋意,但在李妈妈(宝玉奶妈)要劝宝玉不要吃酒,怕担责,还说出担心老爷问书等让宝玉不快的时候,黛玉却还是挺身而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通行本)中,对应这个场景黛玉的原话如下:

反驳并吐槽李嬷嬷的核心话语:“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

悄悄跟宝玉说、让他别理会李嬷嬷的话:“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后续进一步回怼李嬷嬷的话:“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这些话语既帮宝玉摆脱了李嬷嬷的纠缠,维护了现场的氛围,也尽显黛玉牙尖嘴利且全力护着宝玉的特点,和你之前关注的黛玉怼李嬷嬷的情节完全对应。

黛玉的醋意是因为在意宝玉,而黛玉宁可得罪李妈妈也要维护宝玉,则可以见到黛玉对宝玉的赤诚,尽力维护。还有黛玉对宝玉写字的真心赞美,都让我们看到了冰雪聪明,又绝世独立的黛玉形象!

——力 2025年11月11日 乙巳年九月廿二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18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