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而战的绿,不该被“高尚化”消解

                                                          ——电影《深深眷恋》观后感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文责自负。

黄沙漫天漫卷,天昏地暗,伴着呼呼的风声,电影《深深眷恋》一开始的画面就把我带回到久远的童年。我步履艰难,用身体对抗着黄风黑土,透过包着头的红色纱巾 ,我仔细地辨别着眼前坑洼不平的小路,嘴巴大口大口地和冷风交换着空气,狂风吹进我的喉咙,让我呼吸困难,嘴里全是沙子,我不住地往外吐着口水。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说给现在的孩子们听,他们永远无法想象。而电影一开头就把一个六七十年代真实的塞外场景还原。瞬间将我的思绪牵引至故乡朔州,牵引至那个风沙肆虐年代的右玉。

画面一转,宽阔的柏油马路,一辆汽车行驶在一片翠绿中,那些绿,漫山遍野。

这是现在的右玉,现在右玉的代名词是绿,右玉的绿。

《深深眷恋》是一部描写右玉几代人种树的故事,以王国林一家三代人种树的经历,演绎了右玉怎样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恶劣环境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家园的变迁的故事。

影片以铁锹为线索,串联起三代人接力种树的故事,但是我并没有从影片中感受到震撼,艰难,与成功的喜悦, 也没感受到为何影片名叫“深深眷恋”?

眷恋什么?眷恋这片土地吗?但影片并未表现出来。

这部影片的失败,在于把最朴素的生存命题强行“高尚化”,把实实在在与恶劣环境的生死搏斗拍成了悬浮的情怀演戏,完全失去了土地的烟火气。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在艺术表达上存在一些遗憾,未能很好地承载其厚重题材。尽管题材很好,但是,整部影片像失败写作一样,忙着夸大主题,一条主线着急地往下拉,用一堆假大空的赞美语言堆砌表现主题。特别是采访片段,部分采访段落和演员的表演,略显刻意和舞台化,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

正如影片中所讲的他们一家本不是右玉人,爷爷准备经右玉杀虎口出口内蒙古,后来留在了右玉,原因可能是不敢出口了,只要能活着就行。

活着是第一先决条件,右玉是风口,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西伯利亚的风南下时吹着沙漠的沙子肆无忌惮地卷将过来,风沙漫天,右玉又处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属于半干旱地区,又靠近风沙源地,风力强劲加速了水分的蒸发。进一步加剧干旱所以右玉缺水核心是气候先天不足+地理条件制约,双重因素导致水资源匮乏,树的成活率低。没有树的防风固沙,生存环境恶劣。

种树是解决生存环境,不是如影片宣扬的那样,高大上,影片并没有说出右玉为什么环境恶劣,只是用几个特写表现坚持的伟大。

其二,影片不断在回忆和现实里切换镜头,导致观众思维断裂,不能很好地体会当时的风沙和困难。

当观众沉浸在治理风沙的过去时,一下被拉回到现在,当感受现在的美好时,一下又被拉回到过去,导致观众的情绪始终无法沉淀,感情无法投入,情感无法与主人公共鸣,自然无法共情那份与土地死磕的坚韧。

过分强调艺术表现手法,而忽略了通过展示真实的生活让观众发生共鸣的效果,没拍他如何顶着风沙熬夜补苗、如何为争一点水源和天较劲。说铁锹是传承,却没展现三代人握着铁锹的老茧、铁锹把上被岁月磨出的包浆,象征意义成了空壳,毫无感染力。那些穿插的采访片段,主人公们刻意拔高的语气、程式化的表情,更让这份本该厚重的历史显得尴尬又虚假。

其三,一部故事很感人的影片,却没有演出感人的片段,而是靠镜头,靠喊口号去表现。王国林死得也很突然,没有得到观众的眼泪。说王国林是累死的,却没有演出怎么累?本来最打动人的细节,没有表现出来。就像写作文说他累死了,没有说他干什么累死的?怎么一步步累死的?

王国林怎么当上村支书的?怎么力排众议,排除万难种树的,怎么研究种树,怎么种活了树?都没写,直接就用一两个镜头带过,比如胸前挂着小红花领奖了,他在喇叭上广播喊口号了,没有实例支撑。

其四,铁锹代表传承,本应是一部厚重的史诗,可我全程没感受到治沙的艰难,成功的喜悦,铁锹的功劳,就像写文章只是起了个运用技巧的作用。

比如王国林的父亲把铁锹给了王国林,影片没有几处突出表现铁锹如何与风沙搏击,树苗死了重种,种了又死的搏斗,没有讲出为何同样一把铁锹以前种不活现在就种活了的原因。王国林孩子满月抓周抓了铁锹,只是个隐喻,却没有演出这个孩子用一次铁锹种树的镜头。也没有演出年轻一代科学种树的理念。

总之,这部影片在传递故事质感上很不成功,尽管场景还原很真实,演员造型很接地气,但是,整体表现手法调子拔得太高,没有多少具体实例,矛盾冲突不够,好像故意安排一个反派却反对种树的理由不足,只是为了反衬主人公的伟大而强行加入的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不过就是说个风凉话,其实也没有实例给到王国林压力和反弹。

所以, 我觉得这部影片是不成功的,右玉变绿的真正意义,就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改善生存环境。没有那么伟大的论调。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深深眷恋》选取“右玉精神”这一题材本身,是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其场景还原与人物造型上非常用心,也很成功。然而,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力量恰恰源于对生活本真样貌的深刻洞察与真诚呈现,而非对主题的刻意拔高。若能摒弃“演伟大”的企图,沉下心来讲述右玉人民“活下去”而向风沙搏斗的朴素、坚韧甚至悲壮的故事,或许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匹配“深深眷恋”一片名所应有的情感厚度。

那应是一种融于血脉、源于生存的,对土地最深沉、最本真的爱。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19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