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鬼片还刺激!海绵也开始吃肉了……南极冰下确认新发现30个物种
本文来源于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欢迎微信搜索“海潮天下”,关注全球环境治理一手资讯!
本文约2500字,阅读约6分钟
极地深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少被人类探索的区域之一,对于理解进化、地理分布及气候变化下的生态韧性至关重要。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最近,来自日本财团-Nekton海洋普查(The Nippon Foundation–Nekton Ocean Census)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合作团队,在地球上最难接近的区域之一——南大洋(Southern Ocean)——证实了30个深海新物种的存在。这批新物种中最抢眼的,要数一种奇特的肉食性“死亡之球”海绵。这些发现主要基于2025年与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合作的两趟科考航行中的数据,并在同年八月于智利麦哲伦大学(Universidad de Magallanes)举办的“南大洋物种发现研讨会”上,由国际分类学家进行了最终确认。

(图文无关)上图:ACCESS-OM2-01模型表面速度快照。图中展示了重复年强迫(RYF)模拟最后循环中1990年12月31日的日平均表面速度,突显了该模型捕捉南极海洋复杂动力学特征的能力。图源:Taimoor Sohail et al 2025 Environ. Res. Lett. 20 034046
那么,这次发现都有哪些亮点呢?
最亮眼的,是一种新发现的掠食性海绵(Chondrocladia sp. nov.)。跟我们通常印象中那种被动滤食的海绵完全不一样,这家伙是球形的,全身都覆盖着微小的倒钩,专用来捕猎。

▲上图:在南桑威奇群岛蒙塔古岛以东的Trench North潜水点,“苏巴斯蒂安”号遥控潜水器(ROV SuBastian)在水深3601米处拍摄到的一种号称“死亡之球”的食肉海绵新物种。©The Nippon Foundation-Nekton Ocean Census/Schmidt Ocean Institute (2025)
绝大多数海绵都是滤食性动物。它们体内有复杂的系统抽吸海水,利用领细胞(choanocytes)来过滤和捕获水中的微小颗粒、细菌和浮游生物,从而获取养分。所以一般来讲,它们是被动、安静的生物。所以,这次发现这种具有主动捕食能力的、球形且带有捕猎倒钩的食肉海绵,是很不寻常的。而且,这还是一个食物稀缺的环境——3601米深处的深海,水流速度极慢,上层海洋中依赖光合作用产生的浮游生物颗粒非常稀少。传统的海绵滤食模式在深海效率极低,不足以维持生命。为了生存,某些深海海绵类群(比如Cladorhizidae科)逐渐放弃了低效的滤食模式,转而演化出捕食结构来抓住路过的小型甲壳类动物、蠕虫等。不过,它们并不是像鱼类那样主动追逐猎物,而是像粘性陷阱。或许,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种对环境压力的极端响应吧。
此外,考察中也发现了“僵尸蠕虫”(Osedax sp.)。虽然它可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新物种,但它们的生活方式挺好玩的——它们没有嘴巴、也没有肠道,是靠体内的共生细菌来分解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骨骼里的脂肪。
这些发现,主要来自“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新物种搜寻”这次旗舰考察的成果。科考船是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法尔科二号”(R/V Falkor (too)),它用“苏巴斯蒂安”号遥控潜水器(ROV SuBastian)探查了火山喷口、南桑威奇海沟(South Sandwich Trench)以及蒙塔古岛和桑德斯岛附近的海底。结果呢,团队收集了将近2000份分属14个动物门类的标本,同时积累了大量高清图像、视频资料。说点具体的,他们找到了水深七百米左右的新热液喷口和化能合成群落,色彩鲜艳的珊瑚群落,还有海底火山爆发的证据。更难得的是,他们还首次拍到了幼年的大王乌贼(juvenile colossal squid)的清晰影像。
除此之外,另一项由海洋普查科学网络研究人员支持的考察是在别林斯高晋海(Bellingshausen Sea)进行的。当时,2025年1月,A-84冰山从乔治六世冰架崩解后,科考船马上调转方向,前往这片刚刚暴露的海底,成为第一批进入这片曾被约150米冰层覆盖区域进行探索的团队。
日本财团-Nekton海洋普查的科学主管米歇尔·泰勒博士(Dr. Michelle Taylor)直言不讳地指出,南大洋的深海采样工作一直都非常欠缺。她表示,目前确认的这三十个新物种,其实只占这次考察收集样本中不到30%的分析结果,这足以说明,还有多少未知的生物多样性等待人类去发掘、去了解。她还提到,通过把野外考察和物种发现研讨会结合起来,海洋普查大大加快了物种的鉴定流程,把原本可能需要十多年的时间缩短了,同时保证了科学的严谨性。
具体来看,这批新物种里还包括了一种新的鳞虫(Eulagisca sp. nov.),这种虫子具有独特的盔甲和虹彩(海潮天下小编注意到,由于它目前还是被标记为sp. nov., 这是species nova的缩写,这说明,这个物种目前已确认是科学上的新种,但尚未经过正式的科学命名和发表);好几种此前不为人知的海星(来自Brisingidae、Benthopectinidae和Paxillosidae等科);以及新的甲壳类动物,包括等足类和端足类。有些端足类标本甚至在评估中被认为可能代表一个全新的科。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适应火山热液环境的稀有腹足类和双壳类动物。当然,像黑珊瑚和一种疑似新属的海笔(sea-pen genus)等标本,目前还在等待专家的最终鉴定。
施密特海洋研究所执行董事乔蒂卡·维尔马尼博士(Dr. Jyotika Virmani)也强调了技术的关键作用。她提到,从精准的海底测绘到高清的ROV图像,让我们可以探索和收集从未被人类涉足地方的数据。
在流程上,这次南大洋物种发现研讨会的模式也很有新意。国际分类学家团队通过现场对标本进行分类、成像、比对,并及时进行DNA条形码鉴定,实现了物种验证的“加速跑”。这种“从海洋到实验室”的模式是科学界应对分类学常见难题(比如样本因缺乏资金和能力而长期积压)的一种新颖且高效的协作方式。
泰勒博士总结道,海洋普查的意义正在于加速发现海洋生物、并向全世界公开这些信息。她认为,每一个被确认的物种,都是进行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未来科学探索的重要基础。面对气候的快速变化,我们对极地深海生态系统了解得还远远不够,加速物种发现模式能够为分类学和保护工作提供高质量的生物多样性证据。所有符合“已发现”标准的记录,最终都会汇集到开放获取的“海洋普查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Ocean Census Biodiversity Data Pla)上。
▼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海洋普查”公布里程碑式成果——记录了866个全新的海洋物种!
“海洋普查计划”是什么?海潮天下·小百科

南极海上。摄影:Joys
声明:1)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2)“海潮天下”的原创文章都开启了“快捷转载”。欢迎转发(请标注来源和作者);3)欢迎专家、读者不吝指正、留言、赐稿!欢迎有理有据的多样化观点。
资讯源 | oceancensus文 | 朱潇潇
编辑 | 海潮君
时间 | 2025年11月
【参考资料】
PRESS RELEASE: Carnivorous “Death-Ball” Sponge Among 30 New Deep-Sea Species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学术服务平台、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