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78:襄公二十八年·富强后最重要的事儿是什么
《春秋》观义178:襄公二十八年·富强后最重要的事儿是什么
孔子到卫国游学时,弟子冉有与之同行。看到卫国人来人往,孔子感叹“庶矣哉”——人口真多呀!
冉有追问:人口已经够多了,邦国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孔子回答:让民众富起来!
冉有进一步追问:富有起来后还能做些什么呢?
孔子回答:教化他们!
襄公二十八年夏,卫国大夫石恶出逃到了晋国。无独有偶,同一年的冬天,齐国大夫庆封逃亡到了鲁国。这两位大夫,大概都完成了孔子师徒所谈论的“庶”和“富”的阶段。最终没能逃过败落的命运。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未能在“庶”和“富”的基础上,及时“教之”——通过教化使德性与地位、财富相匹配。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庶”和“富”之后,没有比教化和进德修业更重要的事儿了。齐家当如此,治国何尝不是如此?
富强之后,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教化!
(一)原文
二十又八年春,无冰。夏,卫石恶出奔晋。邾子来朝。秋,八月,大雩。仲孙羯如晋。冬,齐庆封来奔。十又一月,公如楚。十又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二)白话试译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可采。当年夏,卫国大夫石恶出逃到了晋国。邾悼公前来鲁国,行例行朝见之礼。这一年秋八月,鲁国举行了祈雨的大型祭祀活动。鲁大夫仲孙羯前往晋国。当年冬,齐国大夫庆封逃亡到了鲁国,寻求政治避难。十一月,鲁襄公前往楚国行聘问之礼。十二月的甲寅日,周灵王驾崩。乙未日,楚康王昭去世。
(三)观义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可采用。遇到暖冬,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襄公二十八年夏,卫国大夫石恶出逃到了晋国。这是卫献公重新执掌卫国后,卫大夫甯喜被杀之乱的余绪。大夫石恶是甯喜一党,害怕受到进一步的迫害,索性脚底抹油,逮着机会逃离卫国,投奔晋国而去。
邾悼公前来鲁国,行朝见之礼。
襄公二十八年秋八月,鲁国大旱,举行了大型祈雨祭祀活动。
鲁大夫仲孙羯前往晋国。宋国顺应“和平”浪潮组织的盟会,标志着晋、楚共同称霸的“和平”实现。与此同时,小国诸侯面临奉事“二主”的问题。依照盟约,鲁国国君要前往楚国行小国朝见大国之礼,为此,先要派出大夫到晋国以朝见之名,报备本国国君到楚国外交的细节。鲁大夫仲孙羯前往晋国,为的是对此后鲁襄公的楚国之行作个报备。
襄公二十八年冬,齐国大夫庆封逃亡到了鲁国,寻求政治避难。至此,弑杀齐庄公的崔杼一党土崩瓦解。诚如孔子所言,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自大夫出,其政策持久性鲜有超过几代的。
十一月,鲁襄公前往楚国行聘问之礼。据说,一行人还未到达楚国,便听闻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尽管如此,鲁襄公还是在大夫们的加持下,完成了对楚国的“友好访问”。
十二月的甲寅日,周灵王驾崩。乙未日,楚康王昭去世。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