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度”与“深度”间探寻课堂平衡点

        今日聆听了校内洪老师的一节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课,收获颇丰。整堂课教学设计精巧,环节衔接简洁流畅,教学容量饱满且节奏把控得当。洪老师巧妙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松鼠”设计居民信息卡,同时借助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

        然而,在赞叹之余,也有一些思考萦绕心头。这篇说明文语言严谨、内涵丰富,本应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表达技巧的优质载体,但课堂中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与揣摩稍显仓促。各个教学环节虽完整呈现,却未能充分停留,缺乏对核心问题的深度挖掘与拓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碰撞与提升。

        转念一想,教学本就是一场“取舍”的艺术。40分钟的课时有限,若想追求教学内容的广度,涵盖更多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难免会在某些环节的深度上有所妥协;反之,若要对核心问题、语言细节进行深耕细作,又可能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覆盖面,又能让学生在核心知识点、语言能力上获得深度发展?这一“广度”与“深度”的平衡问题,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寻。或许,关键在于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整合,聚焦核心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同时,优化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时间,让课堂在“收”与“放”之间张弛有度,既保证教学的效率,又能彰显语文教学的深度与温度。后续,我也将带着这份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实践、反思与调整。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5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