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1478)

孔明虽然只作了一个假设,但这也是他对今后局势的预测,意识到曹操和孙权终究有这么一天会相互联兵,共夺荆襄。
因为刘备进川是一桩极其艰难复杂的事情,在未取下成都这段时间里,曹操还不会发兵进犯荆州,还要坐山观虎斗呢,当刘备花了八年的时间,取了东、西两川时,曹操这才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在刘备手中夺下两川,而一统天下的雄略也将破灭。
为了不让逐渐强盛的刘备稳坐三分天下,曹操只得避实就虚,去攻伐荆襄的关云长。当然,赤壁时吃了这么大的亏,也要学乖些。他利用孙权与刘家长期的矛盾,合兵共取荆襄。
所以孔明这样问关云长,实际上在暗示他把精力主要放在怎样应付两敌来犯上面。
关云长听到这儿有点沉不住气了。心想,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攻守之法总还能懂一点。你怎么竟象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唠唠叨叨问个没完!要是你对我姓关的不相信,那还来得及,趁早换了别人,免得你人进了川,心还留在荆襄,误了大哥的性命!
关云长本来就是个心如烈炭的人,久负盛名,只因是孔明在问他,却还不敢发作。换了别的人早就发火了。现在尚且满脸的不高兴,很不耐烦地答道:“军师,某常读《春秋》,知晓用兵,若孙、曹两路来犯,某当分兵拒之,量他们奈何我不得,军师还有何吩咐?”
孔明在临行时,所要听的话就是这么一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料到荆襄九郡会不会失。现在听到关云长这样说,一口气只得叹在肚子里,知道靠关羽这点智谋还不足以能守住荆州,日后必定有失。
那末再换别的大将镇守荆州好了,何必定要关羽呢?世事就是这样错综复杂,往往不能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孔明在刘备手下有绝对的权威,而且又知道隐患已萌发。
其原因不一:首先这是刘备的意思,君命难违;其次,在荆州的文武,虽然都有一技之长,也深知孔明的治国之策。但综合起来说,各方面的条件耍算关云长最有利,又是皇封的君侯,威信高,又能用兵。要是孔明换下关羽,只怕不消镇守八年之久,荆州早被人所取。况且孔明和关羽之间又会滋生出新的嫌隙。
再则,庞统一死,刘备危困待援,刻不容缓,明知把荆州交付关羽并非上策,却又无更好的办法,只得暂作权宜之计,等到取了西川再行定夺。
不过,孔明虽然是这么想,倒不希望这会成为事实。他见关羽面带不悦之色,不便多讲,只是再次阐明了一下自己一贯的政治主张:“君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此乃安邦定国之本。切记,切记!”
讲得明白一点,曹操是天下公敌,对他要寸土不让。而江东孙权却是我们的朋友,即使我们吃些亏,你也要忍让些,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否则敌友不分,这就是取败之道。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是孔明未出卧龙岗就已同刘备讲明的,是当时根本的政治观点,也是刘备能复兴三分汉室基业的重要纲领。
而关羽就不具备这种政治头脑,他只以为谁要敢侵犯汉室之地与刘备作对,谁就是汉室之敌,一定要打。
听了孔明的这番话,尽管连连点头应诺,心里却很不以为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