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倾向测试与解读一
通常来讲:
岗位与性格、软技能、从事事务的性质更相关,
行业与具体做的产品、利润率更相关,所以往往与专业、收入相关性更大。
大学绝大多数的专业是对应行业的(比如大多数的工科、农学、医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只是有的专业知识应用面广,比如计算机在绝大多数行业都有应用,所以可以去的行业多(从事的都是软件开发与维护相关的岗位);有些应用面窄,比如化妆品技术与工程酿酒工程,只能去对应的制造业行业。
1、设计/创作类
主要对应产品生产流程中的设计环节(比如建筑服装饰品、家居、各种包装、软件、操作器等产品的设计),以及文化、娱乐行业的设计制作/服务落实环节(比如小说、音乐、影视剧、绘画的创作),以及市场营销的部分工作(比如广告设计:自媒体文案、短视频编导)。
代表岗位作者、编导、音乐词曲创作人、菜品研发、香水类研发、插画师、游戏舞台影视美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
早期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和游戏策划也可以归为这类,只是产品岗(游戏策划属于游戏行业的产品岗)需要的能力更为综合,还包含调研分析、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的职责,纯创作占比小一些。UI设计、游戏文案/剧情策划、游戏美术就是纯设计类的岗位了。
相比研究类,设计类更偏实践(例:研究艺术史发展、统计有多少种艺术风格偏研究,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偏实践)。
这类岗位,由于较难直接产生盈利,在市场上往往偏乙方,也就是通过接其他人的任务赚钱,作品需要很大程度上参考公司、甲方的意见,常见的现象就是不停的与甲方沟通改方案
只有当市场对某类作品有直接需求,自己也有一些名气时(别人不敢、不能对自己的作品指手画脚),才能比较自主的创作。比如早期网文市场没这么繁荣的时候,很多作者只是业余当爱好写,有的本职是影视公司编剧。一些不出名的作者,自由创作的作品没多少受众时,靠给别人写定制文赚钱。出名的作者,现在也有接某个平台定制作品的情况。
这类岗位,适合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脑洞大、热爱创作、喜欢自己做东西、不喜欢循规蹈矩,梦想是在该领域有自己作品的人,未必都有创作的技能,相对于技能更偏重意识的积累,比如对美感的积累,对情商、管理能力要求不太高。
绝大多数属于人文艺术类,但理工类做新产品的也包含一些这个属性(比如要去设计一款新的宠物自动喂食机,不仅有外观的设计,还有里面电路、机械传动的设计)。
偏人文艺术的通常在学历、专业上不会卡的很死,更看重作品;理工类的因为涉及到专业知识会限制专业。
职业倾向测试偏这个方向的,找工作时,尽量找需要创意,需要不断有新点子的工作,尽量去新兴行业,不要去传统行业。
如果想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或者脱离甲方,需要有一定营销能力,营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或者找营销类的合作,类似艺人和经纪人模式,博主和MCN机构模式。
2、知识/技能类
概括的讲,就是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把设计人规划最终落实,或提供专业度较高的专业知识人技能服务的岗位。这个方向主要靠积累技能经验。
重复性工作较多,需要创新、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也有,看自己的能力、起点与运气。
一般来说,刚入职、基层岗位都是纯执行,比如哪怕是编剧这种创作类的工作,在一开始也只是给大编剧写细节的,不需要什么创意,尤其是在大公司,一个方向上很多人,分工分的特别细。
一般要有一定成绩之后,才会有自己决策的空间,哪怕是施工类的工作,也有需要创新的时候,比如我国基建快速发展的那些年,碰到过很多过去没遇到过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利用过往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去想别人没做过的解决方案。
但更多的人其实是一直做类似的项目,就不会有很多需要创新、需要研究能力的地方,哪怕自己想探索新方案,公司可能也不会冒险让你尝试,因为没做过的就意味着风险。
技术更新较快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新兴制造业,需要不断学新技术,尤其是跳槽的时候,新公司往往用的是较新的技术(但做的业务往往还是差不多的,只是用的技术不一样,后面的文章有详细说明)。
属于比较吃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岗位,很看和大学专业的匹配度,最好是找一个细分领域长期钻研,如果钻研的不够深,就很难碰到表现机会,碰到了能出成绩的项目、经验积累不够也抓不住(这才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意思),就只能沦为螺丝钉,也容易被更年轻的劳动力或者AI取代。所以现在很多程序员觉得自己是大厂拧螺丝的,因为工作性质差不多,只是行业不同造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各种比赛的运动员、表演的表演者也类似,只是产品算是即时性的。
与设计/创作类的区别在于,设计类创意的占比更高,同一件事换个相同水平的人做,做出的内容就会完全不一样,更偏主观(也可以说是偏文一点),而知识/技能类的换个同水平的做,结果相差不会太大,更偏客观(也可以说更偏理一点)。
举两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做菜品研发的与炒菜的,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有很多岗位两者都会涉及到,只是占比多少的问题(比如表演、演员虽然也重创作,但技能占比更多一些,因为大多数情况是按编舞/导演/编剧的思路演)o
与研究类的区别在于,研究类偏理论,偏前沿新技术的探索,而知识/技能类偏实操,是使用新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如果从专业上看,就类似理学和工学的区别。
这类岗位适合想走匠人/专家路线,专注发展某项技能的人,为追求卓越可以忍受不断的练习,忍受重复性的工作。
一般执行力比较强,说做什么立马就行动起来开始做了,不会东想西想。
岗位高低主要由专业知识储备、从业经验决定,有时候需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对情商、营销能力要求不太高。 医生、律师、老师等因为要与用户面对面,需要一定的服务意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知识/技能类的基本就三种出路:
①成绩在行业内都有口碑,在自己公司有地位,甚至外部公司都请去做顾问。
(比如运动员教练,部分行业工程师,律师)
②升管理岗,脱离重复性劳动,会对管理能力有些要求。
(建筑工程行业的工程师,互联网开发后期基本是走这条路)
③不被裁的情况下,做一辈子螺丝钉。
(发展比较平稳,已经过了大起大落阶段的传统制造业、服务行业)
如果想多积累经验,就尽量往有创新项目的公司转,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新项目做不起来做死的概率也大。
以及多混专业论坛、专业圈子,很多圈子里的大神业内也会比较认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护城河,有口碑了就可以接外公司咨询指导的工作。
如果是好奇心很强,爱好广泛,追求创意的人,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尽早朝研究类和设计类发展,或者朝设计+技能兼具的方向比如艺术类的岗位,或者去需要创新的小团队。
因为纯知识/技能岗位需要创意的时候非常少,尤其是大公司,追求创意的人绝大多数受不了这种重复性、枯燥的工作,非常容易抑郁。之所以单独强调,是因为两者太容易弄混了。
作者:职业科普张学姐(付费内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