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保持做小学老师的热情
尊敬的c校长,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一,年近五十,为何我还有这么大的教育热情
我想老师们一定是好奇的,我在小学工作了近二十年,为何至今我还保持着做教育的热情,保持着做研究的姿态,一提到小学教育、孩子、家长就眉飞色舞,保持着与学生与家长一起成长的姿态?
c校长要我写一个简介的时候,我就跟她说,我太普通了,没啥好写的,我没有什么职称,没有什么荣誉,也没有任何职位,我既不是名师,也不是学科带头人。
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教育教学一线,目前教双班语文,一百个孩子。我问c校长,您确定邀请我讲吗?c校长说,他们除了请专家讲,也需要我这样的实践领域的引领人。
我跟c校长是多年的朋友,同是小学教育的爱好者。于是,我答应了下来。
虽然接近五十的生理年龄,但我这几年对教育的热情有增无减。反而是近几年,我发现我似乎更懂孩子,也似乎更懂教育了。在做小研究、解决小问题、做老师的过程中,我的职业幸福感增强了,我的职业认同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二,我的教育热情,是在做真教育、小研究中培养出来的
近年来,我研究课堂管理,搞刮刮乐抽奖,研究特殊的小朋友,我写课堂反思,我写教材解读,我写课,我研究家校沟通,带着家长读书,我带着学生写漂流日记,我搞抽查背诵,我开始给学生写书信……
每一次小研究,我都是为了解决我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教的b班有一个特殊孩子,每天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搞得老师和同学都没办法上课。怎么办?我得研究家校沟通,得研究这个孩子,还有读多动症的文章。
我把做的教育实践中的小研究写下来,边写边反思,在写作反思的过程中,我反思总结、重建改进、再设计再实践。
像我现在双班语文,改作文太难,我就思考者学生互批作文,学生不会互批,那我得指导。如何指导。我先要去读文章别人是怎么指导,再根据我一百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改进指导方法。
第一次指导学生互批作文
第二次指导学生互批作文
第三次指导学生互批作文•如何写总评……
为了让我的教育实践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我得去阅读,得去听讲座,得学习。
就这样,为了解决教育小问题,我阅读,我实践,我反思实践。
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总是能找到目前我在教育实践中的小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再把我是如何解决的的写下来。我觉得,这就是在做真实的研究,做真实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孩子、家长,我自己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三、我的漫长摸索之旅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是这样做教育做研究的。我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摸索过程。
1.冲突不理解期
刚入职的时候,我有满腔的热情与理想,但很快,现实给了我一盆盆冷水。
刚入职前几年,那是最难的。我既搞不定家长,又搞不定学生,那时,我们的教研主要是公开课,而上公开课是我的短板。我长得不好看,说话不利索,眼里无光,头脑不灵活……
我上过一次公开课后,自我感觉很不好,从此我再也不敢上公开课了。
那时,我不懂学生,不懂家校沟通,社会运行规则我也不懂,公开课也上不好……但我有一个爱好,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喜欢学习,喜欢模仿着做。
听了薛瑞萍老师的讲座,我就读她的书,跟着她带学生读日有所诵,给学生读绘本,偷偷摸摸写教育日志。
听了管建刚的讲座,我就读他的书,跟着他学出作文报。
没生孩子前,我还带着学生搞书友队活动。
……我觉得对学生好的,我就去做。
但那时,我是孤独地做,我并不被接纳和理解。我觉得这是对的,我就去做了。我在偷偷摸摸地阅读与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寻到了安慰。
我的恩师刘铁芳教授和李政涛教授都是提倡教育叙事的啊。张文质老师也是提倡教育叙事的啊。
可那时我内心会有很多的冲突和不理解,为什么工作中要有那么多的形式主义。为什么不能让老师们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呢?为什么会上公开课的老师才会受到重用?难道教育只有上公开课这一条出路吗?为什么一线老师要写理论性很强的论文、课题?……
这样的内心冲突和不理解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我们老师的视野不够开阔。没有很多与外界接触交往的机会。我的教育生活相对闭锁。没有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虽然那时,我也自费在假期参加过刘铁芳老师举办的教育活动。后来因为我引产,陪老公考编制,公公生病,连生两娃,老二多病等原因中断了。
作为女性,我们的生活更多的在家庭、菜市场和学校转悠。真的是视野比较狭隘。
2.孤独而安静地做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
我自己知道最擅长的是做育人工作,我尤其关注后进生。这也跟我的专业符合。我希望做一个好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好,我发现在处理学生的矛盾,理解学生心灵上面,我很擅长。我发现在帮助后进生上面。我尤其擅长。跟他们相处,跟他们的家长相处,我比较被他们拥护,我也很愉快,也获得了很多成就感。
我曾花两年帮助了一个一上语文课就睡觉的孩子,我教了两年后,他终于能抬头看我了。我写下了一篇长文:《原来,你也是天使》。我还花一年的时间帮助过一个后进生进步五十多分,让她的母亲不再失眠痛苦。
我的学生跟我相处时,比较有安全感,我做班主任时,我带的班级比较安静,没那么躁动。
其实,我这样不声不响地做教育的状态持续了很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也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不写论文,不做课题,不做行政,不评职称。
我就安静地教书,教好这帮孩子。然后,也能照顾好我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继续阅读,继续停停写写,孤独地读,孤独地写。
3.遇见一些团队和尺码相同的人,被影响
2022年7月,我在长沙参加了张文质教育研究团队。之后参加过张文质研究团队很多的活动,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课程,教育行走,参加过五次写作班,有的是线上课程,有的是线下的。
我在团队中,被接纳,被看见,被鼓励,被治愈。我开始加速成长。
我开始与一群人一起做教育,一起成长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小学老师。我在团队活动中治愈自己强大自己。渐渐地,我的内心冲突越来越少,我不再那么在意他人如何看我,我敢于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比较委婉智慧的方式去拒绝,我与同事相处更有智慧,善于自嘲。
我开始向群里优秀的同行学习如何做教育,如何学习。
我开始疯狂读书,读家庭教育著作,张文质老师;读名家及他们的书,张祖庆,王君,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智渊,干国祥,《纳瓦尔宝典》,《了不起的我》,《自卑与超越》,李崇建,《蒋勋说红楼梦》;我开始理解孩子,理解家长,我开始理解我的父母……我的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语文教学、我自己的精神面貌都在改变。
刮刮乐我是跟许丽芬老师学的。
家校沟通是跟张文质老师学的。
语文教学是跟王君、张祖庆老师学的。
接纳现实是跟李崇建学的。
做真实的研究是跟韩素静老师学的。
……
我开始接触另外的团队,新网师和谷里写作营。我加入他们的线上团队。进入新的学习群,关注他们的公众号,买书读。这个学期,我读于洁老师的书,读魏智渊老师的书,跟着干国祥老师的团队学备课……
4.影响他人
其实,这三年跟着一群人的学习我活成了我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带着家长读《奶蜜盐》,我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改变,我盯着一个孩子观察记录,我跟校长申请我要给老师做一个讲座,我开始写书,我在教育行走里下次七八百人面前分享,我主动把我写的文章与校长和我的好朋友分享。我分享我的公众号文章到朋友圈。
我创建一起写吧团队,与我女儿班上一群孩子一起写。
那之前那么多年的挣扎有意义吗?当然有。没有内心的挣扎,和巨大的渴望:我就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就想做一个好老师,我就想与一群有追求做真教育的人在一起。我就是不想虚度岁月,我就想做一个对孩子好的人,我就是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如果没有那些挣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渴望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所以,与一群人一起成长是那么重要。如果学校能创建读写研团队是最有利于大家和自己成长。成都的欧小丽老师是这样做的。江苏有一个女校长也是这么做的。深圳的一位女校长自己写书,带着老师们一起出书。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之前,我一个人走不出困境,也很难突破各种限制。但是,我找到了尺码相同的团队和同行,我加速成长了。现在,褪去了激情跟着团队行走的状态,又开始静下心来做小研究,但我也会跟团队藕断丝连。随时准备与他们线上线下见面。
在单位,我也与我的领导同事们保持了比较好的关系与距离。我接纳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同时,我也保持着做小研究、真教育的个人兴趣。这是我想要的做教育的状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