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烽烟——忠言逆耳(101)

百年烽烟——忠言逆耳(101)

       话说公元232年,魏明帝曹睿可闲不住,刚从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溜达回来,就琢磨着要搞点大工程。他一声令下,许昌宫就开始大兴土木,景福、承光两座大殿拔地而起。您要问为啥这么着急?嘿,这位年轻皇帝就爱搞"形象工程",恨不得把每个行宫都修得金碧辉煌。

       就在这节骨眼上,辽东那边出幺蛾子了。公孙渊这小子表面恭顺,背地里却和东吴孙权眉来眼去。曹睿哪受得了这个?当即拍板要收拾他。汝南太守田豫带着青州兵走海路,幽州刺史王雄率陆军走陆路,两路大军浩浩荡荡就出发了。

       这时候有个明白人蒋济坐不住了,他劝谏说:"陛下啊,这公孙渊就像只小狐狸,咱现在该对付的是蜀汉那头大老虎。再说辽东那穷乡僻壤,打下来还不够军费钱呢!"您猜怎么着?曹睿压根不听。结果真让蒋济说中了,大军劳师远征,愣是没讨着便宜。不过田豫这老油条倒会找补,他算准吴国使臣周贺要趁着季风返航,提前在成山设伏。果然遇上大风,周贺的船队成了活靶子,被田豫杀了个措手不及。消息传到建业,孙权这才想起被自己流放的虞翻曾经预言过这事,可惜等他想召回虞翻时,这位倔老头已经在交州病死了。

       转眼到了十一月二十七日,文坛巨星曹植去世。这位"七步成诗"的才子,终究没能斗过命运。要说曹睿对这位叔叔也够绝情的,生前不给实权,死后倒是给追封了个"陈思王"的谥号。

       十二月回銮许昌宫后,朝廷里上演了更精彩的大戏。侍中刘晔这个"两面派"可把大伙儿耍得团团转。曹睿想伐蜀,大臣们都反对。刘晔在皇帝面前说"该打",转头又跟同僚说"不能打"。最逗的是中领军杨暨,这位耿直汉子在朝堂上跟皇帝争得面红耳赤,还把刘晔当挡箭牌:"刘侍中也说不能打!"结果当场穿帮,曹睿把刘晔叫来对质,老刘装聋作哑的模样活像课堂上被点名的小学生。

       后来刘晔单独见驾时倒打一耙:"伐蜀这等军国大事,陛下怎么能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呢?"您瞧这话说的,既给自己圆了场,又拍了皇帝马屁。更绝的是他教训杨暨那套"钓鱼理论":"钓大鱼得先放线,等它累了再收竿。"把政治权术说得跟钓鱼似的,这水平不服不行!

       可惜好景不长,有人给曹睿支招:"您下次故意反着问刘晔,要是他每次都顺着说,那就是在揣摩圣意。"一试之下果然露馅。刘晔从此失宠,最后竟落得个精神失常的下场。傅玄后来评价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这话说得在理。您看刘晔还陷害过尚书令陈矫,结果人家儿子陈骞看得明白:"皇上圣明,最多也就是不让我爹当官罢了。"果然没过几天,曹睿自己就想通了。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权力场上耍小聪明,终究不如踏踏实实做人。曹魏这些事儿啊,活脱脱就是职场生存教科书!

       公元232年,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朝廷里出了个“能人”——尚书郎廉昭。这小子靠着察言观色、专挑大臣小毛病的本事,深得皇帝欢心。可他的“才能”不是治国安邦,而是专门打小报告,今天弹劾这个,明天揭发那个,搞得朝堂上人人自危。 

       廉昭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比如有一次,他弹劾尚书左丞曹璠,说曹璠在处罚下属时没有严格按照诏令执行,应该治罪。更绝的是,他还补了一句:“其他该受罚的人,臣会另外上奏。”——好家伙,这是准备把满朝文武挨个点名啊! 

       尚书令陈矫一看这架势,赶紧上表认错,说自己甘愿受罚,连辩解都不敢。堂堂朝廷重臣,竟被一个小小尚书郎逼得战战兢兢,这官场风气,可见一斑。 

       黄门侍郎杜恕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上了一道奏疏,把廉昭这种小人行径批得体无完肤。他的奏折写得犀利直白,句句戳中要害,今天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 

       杜恕先给皇帝戴了顶高帽:“陛下日夜操劳,连灯下都在批阅奏章,可国家政务还是不见起色,法令日渐松弛。为啥?不是因为大臣不尽忠,而是因为陛下不会用人啊!”——这话说得够大胆,就差直接说“陛下您用人不当”了。 

       接着,他举了两个例子:百里奚——在虞国时是个庸才,到了秦国却成了名相。豫让——在中行氏手下默默无闻,投奔智伯后却成了忠义之士。杜恕的意思很明白:人才好不好,关键看怎么用!如果皇帝总觉得“当世无贤才”,那还怎么治理国家?难道要坐等上古的稷、契(尧舜时代的贤臣)转世投胎? 

       杜恕接着吐槽朝廷的歪风邪气:大臣们不敢批评人——怕皇帝以为他们是公报私仇。也不敢夸人——怕皇帝以为他们是结党营私。结果呢?——大家干脆闭嘴,政事好坏都装看不见。

       更糟的是,像廉昭这样的小人,专门靠挑刺上位,搞得大臣们人人自危,只求自保,谁还敢尽心做事?杜恕警告皇帝:再这么下去,大臣们就只会混日子,国家还怎么治理? 

       杜恕还直接批评了曹睿的管理风格:皇帝太爱操心——诏书里动不动就说“这事谁来管?算了,还是朕自己来吧!”管得太细——连台阁的出入制度都要亲自过问,甚至派恶吏把守衙门大门,以为这样就能杜绝请托走后门。杜恕毫不客气地指出:陛下这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不是制度不严,而是用人不当。如果选拔官员时就不公正,再严格的禁令也没用。 

       他举了个东汉的例子:汉安帝时,少府窦嘉举荐了廷尉郭躬的侄子(这人其实没罪),结果被群臣弹劾;而如今,司隶校尉孔羡举荐了大将军的弟弟(这人明显有问题),却无人敢吭声。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看风向行事,谁也不敢得罪权贵! 

       杜恕最后给皇帝提了几条硬核建议:让大臣们畅所欲言——侍中、尚书这些近臣,应该随时接受皇帝咨询,各抒己见。能者上,庸者下——谁有本事谁上,没能力的趁早滚蛋,别占着位置不干事。别让小人得势——像廉昭这种靠打小报告上位的,只会让真正的人才寒心。他最后撂下一句狠话:“如果天下人都只顾钻营求利,那陛下这个皇帝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杜恕的奏疏写得痛快淋漓,但结果呢?曹叡虽然“嘉其言”,却并没有真正采纳。廉昭依然得宠,朝廷风气依旧。杜恕自己后来也因为性格刚直,得罪权贵,最终被贬官。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杜恕的这篇奏疏被《三国志》收录,流传至今,而廉昭之流,除了在史书上留下几句“以谄媚得幸”的评价外,再无痕迹。 

       杜恕的谏言,其实道出了一个千古难题:领导是喜欢听真话,还是喜欢听顺耳的话?如果皇帝只爱听廉昭这样的小报告,那大臣们就会变成“唯唯诺诺”的应声虫。如果领导只重用“会来事”的人,那真正的人才就会选择沉默,甚至离开。杜恕的悲剧在于,他看透了问题,却无法改变现实。但他的奏疏,却给后世留下了一面镜子——一个朝廷的兴衰,往往就藏在这些用人细节里。

地名注释:

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要看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98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