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无处不在13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说连载‖无处不在13
无处不在13 旧笺新墨
清明过后,李想在整理父亲的旧物时,发现樟木箱底层压着一个铁皮盒。盒子锈迹斑斑,打开时簌簌掉着红漆碎屑,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一沓教案——是父亲1950年代在乡村私塾教书时写的,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写的批注力透纸背,有的地方还留着墨水晕开的痕迹,像是当年写字时,父亲指尖的温度还留在上面。
他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就着春日的暖阳翻开教案。有一页写着“教孩童读书,当先教其爱人”,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笑脸,是用铅笔补画的,笔触稚嫩——想来是当年有学生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添上去的。李想的指尖抚过那个笑脸,忽然想起1992年他教过的一个学生,总爱在作业本的角落画小太阳,说“这样写作业就不觉得累了”。现在那个学生成了小学老师,去年还寄来一本自己写的教案,里面也画着小太阳,说“要把这份温暖传给我的学生”。
正看着,门铃响了。开门是苏晓,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几支新做的毛笔和一沓宣纸:“老师,我们班要办‘手写教案展’,孩子们想请您写几句寄语,用毛笔写,像老辈老师那样。”李想笑着接过毛笔,笔杆是竹制的,握在手里很趁手,像父亲当年用过的那支。
苏晓帮他铺好宣纸,研好墨。李想拿起毛笔,蘸墨时忽然有些犹豫——他已经很多年没写过毛笔字了,怕写不好。“老师,没关系,”苏晓看出了他的心思,“孩子们说,只要是您写的,就有教育的温度。”李想深吸一口气,落笔写下“教育如灯,传而不熄”,墨色在宣纸上慢慢晕开,像他三十年教学生涯里,那些慢慢沉淀的回忆。
写着写着,他忽然想起父亲教案里的那句话,又添了一句“先教爱人,再教求知”。苏晓站在旁边,看得很认真,忽然说:“老师,我想把您父亲的教案也带去展览,让孩子们看看,以前的老师是怎么教书的。”李想点了点头,把铁皮盒递给苏晓:“这些教案,本来就该让更多人看到——教育的道理,从来都是相通的。”
几天后,苏晓发来展览的照片。照片里,父亲的旧教案被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是李想写的寄语,再旁边是孩子们手写的教案,有的画着小太阳,有的画着“希望树”,还有的画着小小的搪瓷杯。最显眼的是一张大照片,是孩子们围着展柜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像父亲教案里那个偷偷画上去的笑脸,明亮又温暖。
苏晓还发来一段视频,是小林和小周带着学生看展览的场景。小周指着父亲的教案,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位老老师在几十年前就说,要先教爱人——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立德树人’,不管过多少年,教育的初心都不会变。”李想看着视频里孩子们认真的眼神,忽然觉得,父亲的教案没有被埋没,那些用毛笔写的字,那些温暖的道理,正通过新的方式,传给了新的一代。
周末,李想特意去了学校看展览。展厅里很热闹,孩子们在各个展柜前驻足,有的在笔记本上摘抄教案里的句子,有的在跟老师提问,还有的在临摹李想写的寄语。有个小女孩走到他面前,手里拿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三个老师:一个穿着长衫(是父亲),一个穿着中山装(是李想),一个穿着校服(是苏晓),三人手里都举着一盏灯,灯光连在一起,像一条长长的光带。“爷爷,这是我画的‘教育的灯’,”小女孩仰着头说,“苏老师说,这盏灯要一直传下去。”
李想接过画,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父亲的教案,想起自己的监考经历,想起苏晓、小林、小周,还有那些画小太阳、写温暖教案的孩子们,忽然觉得,教育就像这盏灯,从父亲手里传到他手里,再传到苏晓他们手里,然后传到更多孩子手里,不管时代怎么变,不管工具怎么变,这盏灯的光,永远不会灭。
离开学校时,夕阳正落在教学楼的墙上,把“教育薪火永续”几个字照得格外醒目。李想手里拿着小女孩的画,走在香樟树下,春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在说着什么。他想起父亲教案里的那些话,想起自己写的寄语,想起孩子们的笑脸,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生,能成为这盏灯的传递者,真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