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纳的千层底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8期“冷”专题活动。

九零年以前的孩子应该都穿过千层底的鞋子。这种鞋子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双鞋子的制作。

我小的时候就穿的这种鞋子。

其实小时候的鞋子分为三季,夏天呢穿着那种在农村集会上买的透明塑料凉鞋,颜色很鲜艳,款式大同小异。因为小时候经常跳皮筋、丢沙包,一天到晚蹦蹦跳跳东奔西跑没有闲着的时候。一个夏天要穿两三双这样的凉鞋。先是脚踝处裂开,妈妈会用烧煤炉子的火钳在火上烤红了,在裂口处烧一下,快速地将裂开的两部分对接在一起,等凉了就粘合在一起接着穿。等再断开的裂口大了,就在废旧鞋子上剪下一段塑料同样烧一下,贴在断开的地方。这样虽然也能穿,但是有些不美观。虽然心里不情愿,也只得穿着。但会耍小心眼儿,故意歪歪扭扭的走路,让鞋子烂的快些好再买新鞋子。毕竟大人们不会迁就我们就此废弃。补过几次后,鞋子脚踝处跟鞋底相连的部分就彻底分家了,实在没法再粘了,只得把它齐跟铰掉,成为一双拖鞋。

  这种凉鞋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前几年据说巴黎世家推出过一款,美其名曰“果冻鞋”,网上有图。跟记忆里小时候穿过的凉鞋一模一样。

到了秋天,就会穿上妈妈手工制作的千层底鞋子了。

      妈妈忙里偷闲,找出一些破布头来,用面粉或者剩下的稀饭做粘合剂,据说很多古老的遗迹之所以能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用的也是这种粘合剂。在一张木板上摊上大一点的布头,上面刷上面糊,再摊一些布头,再刷面糊……反复很多次,才能完成。刷好后要放在太阳下晾晒干。这张破布粘成的布板被称作“糒”,根据发音猜测是这个字。

      然后拿一张草纸拓下脚的大小,再比着草纸剪出鞋底的轮廓,这样的轮廓也要剪几个出来,重叠在一起,看厚度差不多了,然后就开始纳鞋底。用粗号的缝衣针,穿上棉线,开始一针一针的纳。我常常看到妈妈搬一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纳鞋底。针线筐放在一旁,里面有剪子、锥子、线团。手上戴着顶针,一种金属质地一厘米宽的指环,表面有小的丘状凸起,有点像电视剧中皇公贵族戴着的扳指。纳鞋底是很费劲的事情,因为层数多、厚,针不容易穿透。这时候锥子就派上了用场。先用锥子在下针处戳一下,然后再用针穿,借着顶针的摩擦力把针穿过去,把线带过针眼,为了让鞋底更密实,还要用力拽一下线,保证鞋底纳得平整密实。不然等鞋子做好,鞋底容易透水,保暖性就差。一个鞋底,从起针开始,一圈一圈地纳,每一针之间的间距要一样,每一次拉紧都要用相同的力道,这样纳出来的针脚才美观,像操场上的环形跑道。通常一双鞋底要纳好几天时间。然后再准备鞋帮,鞋帮是有鞋样的,我家有一本旧书,里面通常夹着许多纸张剪成的鞋样儿,因为放的时间长,纸张已经泛黄变薄,简直到了吹弹可破的地步。

      妈妈找来做衣服剩下的布头,比着这些鞋样,剪出鞋面来。通常是用红色带花的灯芯绒布,裁出来的好看些,实在没有合适的红布,就会不拘颜色,蓝色或者卡其色的也凑合。再找一些白色的棉布裁出同样的鞋里子,中间䋈上棉花或者夹上一层布,周围用缝纫机缝上。好在我家还有一台缝纫机,省了不少的事。到了上鞋底子的阶段,缝好的鞋面还要沿着四周包上一圈的白布,这样才能不露出毛边,也能装饰鞋子,更好看一些。这个白布包边也很费劲,要一边缝合一边包边,要包得平整还要均匀。更不用说䋈了棉花的棉鞋帮鼓鼓囊馕的不好缝,这真是在考验妈妈的缝纫技术。

      随着最后一针打结,一双鞋子总算缝好了。妈妈会让我先试试大小合适不,然后再用桐油把鞋底刷上一层,防水耐穿,可以穿得时间久一点。等桐油晾干,妈妈会把鞋子先收起来,等换季了再拿出来给我穿。等到下雪天,把脚穿进鞋子里,就如一脚踩进了棉花堆,软软的、暖暖的,舒服极了,一点儿都不冷了!

      再大一些,虚荣心就强了,有小孩家境好些,会买集市上卖的橡胶底鞋穿。物以稀为贵,看着他们买来的鞋子,我羡慕极了,也想拥有一双那样的鞋子。

        可妈妈会苦口婆心地说,那种鞋子不暖和,冬天会把脚冻坏。我极不情愿地穿着妈妈做的厚棉鞋,嫌弃它们的样子太老土,没有买的鞋子漂亮。

      ,后来集市上卖的鞋子花样越来越多,我终于穿上了买的鞋子,脚上却总会生出冻得硬硬的冻疮。再冷的天,也不肯穿妈妈做的棉鞋。

倒是省了妈妈费力做鞋子的苦。

现如今,市场上又出现了千层底的鞋子,售价不菲。鞋底虽然是千层底的样子,但工业化的影子却挥之不去。

我不禁感叹,时尚真是一个轮回啊!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33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