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惑到使命:我为什么要写一本茶叶贮藏的书

      这些年来,我翻阅了不少资料,研读了许多茶学著作,却始终难以找到一本令人满意的专著。问题在于:市面上竟没有一本系统论述茶叶贮藏的专门著作;而那些涉及茶叶知识的书籍,对贮藏的探讨往往浅尝辄止——无非是提醒要"防潮吸味"。

      建议使用暖水壶、石灰吸湿,或是推荐陶瓷瓮、铁罐、锡盒等容器,再或是现代的纸箱、薄膜、铝箔袋。这些建议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让人无从下手。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没有人撰写一本专门的茶叶贮藏指南?我想要的,不是推销产品,宣言茶文化,也不是教人把茶叶送到专业仓库,而是希望学会如何在家中妥善存茶——无论是日常品饮的茶,还是值得珍藏的佳品。我渴望找到一条少走弯路的途径,避免因贮藏不当而造成损失。

      遗憾的是,这样的书始终没有出现。茶界似乎更热衷于谈论品茗时的滋味、香气、韵味和回甘。对于我这个既非科班出身,又非制茶世家的普通爱好者而言,不禁自问:我凭什么敢写这样一本书?屡次的失望和积累的遗憾。

      反而催生了一个念头:既然大家都不做,为什么我不能做?难道要继续眼睁睁看着好茶因贮藏不当而被糟蹋,继续喝着变质的茶怀念它最初的鲜美吗?

      渐渐地,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一定要把茶叶仓储这件事做好。但具体该怎么做?网络上的资料看似干货满满,实则千篇一律——无非是"防潮、防光、防异味"的重复。

      难道白茶、红茶、乌龙茶的贮藏方法真的完全相同吗?随着对茶叶认知的加深,我越来越确信事情不该如此。

      直到有一天,路长全老师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他谈到,与系统思维相对的是零散思维,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对现象背后成因及其驱动力的深入思考。真正卓越的思维,需要洞察现象背后的系统、客户背后的客户、需求背后的需求。

      路老师用一个生动的例子阐释了这个道理:他三四岁的女儿看动画片时,能轻易分辨出好人坏人,而剧中的侦探却要费尽周折。并非小孩智商超群,而是她拥有"上帝视角",能够从整体、多维度观察每个人的行为和动机。

      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不正是那个缺乏"上帝视角"的侦探吗?我对茶的认知一直停留在零散的表层,从未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成因与动力。

      于是,我带着全新的问题意识,重新研读典籍,系统梳理茶叶的发展史、消费史甚至是战争史,获得了对茶叶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这片看似平凡却蕴含无穷魅力的叶子,产生了更加深沉的热爱。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42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