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一定要爱着一个人
文/董志广
刚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段话:
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心里一定要爱着一个人。
贾平凹说: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不然生活的意义就会越来越低,生活里需要情感的羁绊,恰是因为这些羁绊,才有了念头,一旦有了念头,生活就有了奔头。
你因为可能会见到这个人,把自已打扮的得体,保持好的心情活力去面对生活,去收拾这一地鸡毛。
你和她交谈,你感觉真正的被尊重被看见、被倾听、唯有和她在一起时,你才是你,而不是你的“身份”。
所以,心里一定得有个人,在不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让你的活有了盼头。
心上有个人,活着才精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特别的存在,正是有了这份牵挂与思念,让生命有了力量,让前行有了勇气。
心上有个人,便能在朝暮四季里怀揣柔情,在熙攘人世中,保持温暖,心中有个人默默陪伴,就能在困境里看见希望,在疲惫时重获力量。
若无人思念,再美的日子也难免的苍白,人这这一生最珍贵的,莫过于心底那份深情,愿她成为你生命里最温暖的光。
33岁生日过完后,内心对于生活的节奏也没有了任何波澜。
中午的时候,出去买了五个烧饼,回来时路过7班门口,给了我之前的学生一个。又去了4班拿书,我看班里有学生,就问:“你们吃不吃烧饼?”
一个女生一个男生就跑来了,我分给他们烧饼吃,剩下两个,拿着书,出了班级,阳光刚好现在我的脸上,好温馨。
有人说,三十岁后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女人所动,已经无喜恕哀乐,那就恭喜自己,至少自己不会生病,也会长命百岁,要好好爱自己。
下午没课,我看了一本小说,法国作家马塞尔·索瓦热的《我选择独自一个人》她是法国女作家,中学语文教师,得了肺结核。
30岁的她独自一人在小城疗养时,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遭遇身心的双重打击,她写下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记录这段无望爱情带来的苦痛,对易碎的男女情感关系做出了冷静剖析。
读完这本小书,突然明白,我读书更多是学习的过程,学习作者如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加工处理,然后以文学语言表达出来,本书给我的启示:
一、主要内容都是日期,一个个日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省去了苦思冥想题目之苦,倒是也别有一番风味。
二、小人物为主题的故事,也可以写得很好;短小精悍,也可以成书;独特性是最重要的。
人生终极的意义上就是为了爱,心里默默爱着一个人也是人不断历练求完美的动力之一。
从爱一个人而爱万物世界,修养修饰出从内到外的富有魅力和光芒的自我,从而去希望爱的人的欣赏关注并赢得人心,最强烈的爱的情感塑造出人的优秀和伟大,爱使世界转动!
健康的情感不是占有而是尊重,真正的连接如同手握流沙,紧握反而加速流失,张开手掌才能完整拥有。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多方面的社交需求,这与我们自身的价值无关。
我们可以尝试将这种情绪反应视为自我了解的契机,每一次不适都是一扇通向内心深处的门,门后藏着尚未愈合的伤口或未被满足。
我还看了十几首宋词,叶嘉莹老师的《寸心如水月》这本书是一部深入解读李清照词作的经典文学作品,按写作时间完整收录了李清照的49首词作。
书中深入剖析了这些词作背后的文化与情感内涵,让读者得以洞悉宋朝的社会风貌和古代女性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的词,写尽了一个时代女性历经的所有难题,每一个身处困顿的女子,都能在她的诗词里找到答案。
每一本书都是和另外一个灵魂的对话,值得细细品味,只要你读了,一定会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哲学——以草木对光阴的执着为喻,强调人需通过热爱来对抗生活的平淡与无常。
汪曾祺本人便以热爱烹饪、观察自然著称,即使经历挫折,仍能从细微处找到乐趣。
打字到现在,那么,我们自己该如何做呢?我认为,无论是在心里爱着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件事的喜欢,只要是对自己好的,那就请你坚持下去,慢慢来,你想要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忽然想起宋代禅宗典籍《五灯会元》里面记载的一个故事,讲的是龙门清远禅师的悟道。
寒夜独坐时,清远禅师拨弄炉灰,忽见一星火光,恍然领悟而作一偈:“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理解这句话,后来慢慢地发现,特别是今年,人这一辈子,要达到明心见性的确很难。
那些很明显的真理常藏于平凡处,只要你多读书,书读多了,你就会发现,人生根本大事,除了生死,真的没有其他的了。
明心见性、解脱烦恼,说实话,对于心里有执念的人,是有点儿南难了。
不过,一个人的顿悟就在于当下,真理无需外求,就在眼前的一系列动作中,比如喝茶,去厕所,亦或是你正在看我的文字……
因此,心里一定要爱着一个人,仅仅是爱着,别太执着了,只有自己知道,这个人能够教会给你什么,起码,能教会你成长。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