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几本旧书,回忆起从小就爱买书,爱看“小人书”连环画的自己,甚至还真枪实弹的射击过……
今天整理几本旧书,回忆起从小就爱买书,爱看“小人书”连环画的自己,甚至还真枪实弹的射击过……
今天下午收拾了一下散落在飘窗上的几本旧书,突然回忆自己从小就喜欢买连环画,喜欢看各种课外书。
忍不住就信马由缰的回忆一下。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从最初各种各样的“小人书”连环画开始,有国内的,《小兵张嘎》,《三毛流浪记》,《越王勾践》,《岳飞传》连环画等等,等等,简直数不胜数,那时候咱也算个小“有钱人”,仗着父母,爷爷奶奶给的零花钱,虽然便宜的可能一毛钱多钱一本,贵的也要两三毛,甚至五四毛一本(记忆中一本单册小人书最高也不会超过六毛,但是如果是合集,比如《岳飞传》《杨家将》《西游记》之类的那要买齐,成本就大了),不过自己从来就舍得拿出零花钱买这些小人书。不管在学校的课间,晌午休息,还是下午课外活动,还是周末在家,或者是寒暑假,记得那时候经常有走乡串巷卖零食和小人书,糖精,冰糖糕,气球,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小玩意的卖货郎,我好像除了偶尔买一点冰糖糕含在嘴里甜甜,买点糖精放到装水的白酒瓶里改善一下水质,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小人书,连环画了,乐此不疲。
我前后估计买了上百本的“小人书”,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资产了。
那些小人书也有国外的,譬如《鲁滨逊漂流记》,《加里森敢死队》,《盲人国醒悟》等。


(前些年出差时候,在高铁站,机场看到卖小人书连环画的,非常高兴,买了几套回来,以为孩子也会像自己小时候一样那么喜欢,结果却大相径庭:孩子只是最初的时候充满兴趣看了一下,然后就说早就看过《西游记》(儿童读本)了,翻了翻里面的黑白插画完全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惊喜和手不释卷的兴趣了)他们这一代有了他们这一代的儿童读物了


随着年纪的长大,识字多了一些,又看各种“大部头”,“古书”,《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等评书。当然,这些“古书”就不是我买的了,而是我家里就有很多。
应该是我父亲也喜欢看。
我爷爷也上过一段私塾时间,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就教我背诵《百家姓》,还不识字,就开始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更重要的是,我的太太,我的舅姥太(书面语应该叫舅姥太爷吧),也就是我奶奶的父亲,那时候也在我家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也识字,而且也非常喜欢看古书,很多还是竖行版本,繁体字的那种书。可惜后来很多都遗失了,想想好可惜。
记忆中的舅姥太爷,那时候应该就有七十多了,但是依然身材高大,喜欢穿一身蓝色的长袍,国民政府时期的那种长大褂,须发皆白,眉毛很长,性格开朗,很喜欢小孩,很幽默,喜欢开玩笑。
在我们家还一起种了几年瓜,几亩地的瓜,有西瓜,也有不同品种的小瓜。
那时候枪支管制的松,或者几乎没有管制,家里还有一杆枪,装枪药和散弹的鸟铳那种长枪,舅姥太爷经常带着枪去瓜地看瓜,偶尔还打兔子。
我很小时候就摆弄这杆枪,当然,是偷偷到瓜棚里,偷偷的摆弄,爱枪,也许是男孩子的天性吧。
才几岁的孩子,抱着一杆比自己还高出很多的长枪,因为人小枪沉,不能平端,就架在树枝树杈上,卧倒在土疙瘩地里,把长枪上装上枪泡(估计没有玩过,接触过枪的,很多七零八零后可能都不知道“枪泡”是啥,就是扣动扳机,俗称枪的“狗腿子”,击打“枪泡”爆炸,然后点燃火药,击发弹药),平时枪里没有装填弹药,是空枪,只击发“枪泡”爆炸,纯属孩子的自嗨。
但是整个村庄只有我家有这么一杆长枪,那绝对是所有孩子们羡慕的对象,尤其端着枪击发,那绝对有战场上冲锋陷阵,身临其境的感觉。
后来,才知道,有时候枪里还是装填了弹药,没有击发过的,大人为了保险,只是把枪泡取下。而我和我的小伙伴,有时候趁大人不在的时候,偷偷的把“枪泡”撕下一个,放到枪上击发玩耍……
现在想想,都感觉到后怕,感觉那时候的孩子,玩的真是野……
再后来,这杆枪就我爷爷使用了,晚上带着我一起去看瓜,那时候我也大几岁了,有时候晚上可以缠着爷爷让我放一枪,有时候爷爷经不住我的死缠烂打,就装好枪药(没有散弹),指定好空旷的田野夜空,让我把枪口高举,扣动扳机的刹那 又紧张,又兴奋,最后随着扳机的扣动,枪口吐出一条火蛇,发出震耳欲聋的枪响,一股浓浓的硝烟味道,夜深人静的时候,周边的几个村都能听到枪响……
比少年闰土月下插獾可酷多了……
再后来,好多年后,枪支管制严格了,有一年,这杆陪伴了好多年的长枪,被收缴了……
回忆的有些散乱了,还是说说书的故事吧。
很小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这些古书,评书平时都要等到逢大集的时候,在集市固定的地方才能听书。
更不要谈后来什么电视了。
记得那时候我们乡镇的大集,要在北头的老街,最西头的一块地段有专人会去说书,可能还敲几声鼓,或者配合拉一下二胡,唱几段。就像收音机里的刘兰芳,单田芳那样。
在农村,这更稀罕了。
而我的舅姥太爷识字,又有很多古书,评书,于是村里很多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喜欢去我家,在我老太住的房间里或者院子里,听他说书。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评书没有什么概念了,估计更没有我们小时候不停的调收音机频道,听单田芳,刘兰芳讲的评书了,小朋友最喜欢听《哪吒传奇》了。听哪吒闹海,听哪吒抽了龙王三太子的筋,听东海龙王要水淹陈塘关,听哪吒痛揍老龙王,听哪吒被迫自杀……
那可真是引人入胜,每天欲罢不能啊,错过啥都不能错过雷打不动的评书。
坦率的说,最初的时候,我实在太小了,还听不懂评书,只是偶尔坐在爷爷的怀里听一下,说白了就是看那么多人听我舅姥太爷说书,我就纯属扎堆凑热闹。
只记得舅姥太爷说一会书,中间还会唱一段书。
后来大一些,才偷偷的喜欢上评书这些“大部头”书,才知道说的书基本上就是陈述事实的,而唱的那些基本上都是精彩的描写,有描写人物的,有描写打斗精彩的……
说书的部分基本上是大一点,正常的黑体字,唱的部分,基本上是字体细一些 小一些,类似诗句那种,比较押韵的……
譬如后来看到唱的段落:
南边来了一匹白龙马,
马上坐着一员小将,
你看他,白盔白甲亮银枪,
面若桃花……
现在偶尔模仿两句唱腔,却遭到孩子们的嘲笑……
到了五六年级以及初中就接触到四大名著,以及后来的所谓各种各样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呼啸山庄》,《简爱》,《三个火枪手》,《雾都孤儿》等等。
那时候,不管是小人书,连环画,还是这些“大部头”的书,可不像现在这样容易得到,一方面很少有卖的,另一方面也很少有人买的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那时候这些书都算是“闲书”,“杂书”,学校和家里不仅不鼓励阅读课外书,还经常被告诫不要瞎看这些杂书闲书。
幸好当时家庭比较开明,也小有一点条件,允许自己能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一些图书。
所以,至今回忆起来也是充满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关于我的那些课外书,总结起来,基本上分为以下四个来源:
1、自己长期购买了很多小人书连环画,这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
2、去亲戚家,从大哥那边拿了一些小人书连环画;
3、一些传统的评书,大部头,是家里本来就有的;
4、世界名著方面的书籍 非常感谢我的三嫂,她是一名语文老师,她经常喊我去她家看书,借书给我看。
其他的一些书,基本上就是和小伙伴们互相交换借看的书籍了,再后来,又流行起武侠小说:古龙的《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风格独特,充满江湖气息;金庸《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再晚一些,又出现了黄易的充满了玄幻色彩的《寻秦记》等武侠系列。
当然还有个更受女生青睐的琼瑶,席慕容,席娟,三毛等人的言情系列,作为男生,就看的相对比较少一点,不过,三毛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倒是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
今天整理书籍,发现了几本老书,相对于前面回忆的这些书,这些算是比较年轻一些,或者有些是属于比较晚出版的一些了,那时候才几块钱一本

《封神演义》1988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4.60元

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
大家猜猜多少钱?

1986年版《三国演义》
水渍斑斑……
图片
1987年版本的《西游记》
这个价格居然是15元,当年应该是不小的一笔数字。


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喜欢看的《鹿鼎记》居然是1969年10月24日就开始在《明报》连载,至1972年9月23日刊登完毕。
时间真是恐怖,金庸真是位人才,曾经看的津津有味的《鹿鼎记》居然“出生”的比俺还早
这是他老人家1981年6月22日为《鹿鼎记》作的《后记》。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些老书籍,会不会有中恍如隔世的感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