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_带三个表:《华语音乐》

最近我媳妇总让我看一些歌手演唱会翻车现场的视频,她觉得很有意思,我一向对歌手现场表演跑调、高音上不去不感兴趣,因为这是个技术活,它跟录音棚里一遍一遍雕琢不一样,现场跑调是很正常现象。如果一个歌手有现场演唱经验,一般不太会跑调,只是这些翻车歌手现在都上了年纪,身体机能都在全方位下降,只要气力用不到位,跑调是必然的。

但也有很多歌手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风采依旧。我看过原“芝加哥”乐队主唱彼得·塞德拉现场表演,他的嗓音很高,年轻时唱歌,跟玩似的,但他七十多岁时唱当年的热门歌曲《爱的荣耀》(1986年),我真担心他会降调处理,结果人家还是跟原版一样。

我喜欢的一些歌手、乐队,只要觉得他们创作表演水准下降,我就不听了,所以我只听他们巅峰时期的唱片,不然我会很难受,看着自己喜欢的歌手王小二过年,何必呢。但有两个歌手我是一直听的:鲍勃·迪伦和莱昂纳德·科恩。因为他们从来不炫耀唱功,多大年纪都能把过去的歌唱好。

唱功这个破玩意儿就是选秀比赛给人造成的审美扭曲,实际上跟你看自己的孩子画画特别像达芬奇或毕加索一样,觉得孩子特别天才,实际上是自己无知。唱功把整整两代人的耳朵给毁了,自从有选秀比赛,我就不再听音乐了,你问我2005年以后的国产音乐,我真的啥都不知道。

实际上以前的华语音乐我了解的也不多。我媳妇开车的时候喜欢放歌听,她放的都是华语歌,而且是90年代流行的那些,她总问我:“这是谁唱的?”我说:“唔知呀。”她说:“别人不总说你是乐评人吗。”我说:“大仙写球评从来不看球,我写乐评从来不听音乐。”

我在90年代基本不听中文歌,但80年代我听中文歌,比如刘文正、罗大佑、李宗盛、李亚明、杨庆煌、李寿全……台湾女歌手我就听邓丽君和凤飞飞,其他听得很少。

在车上,我媳妇反复放她喜欢的歌,我记住一两句歌词,上网一搜,发现这些歌手我都知道,但没听过。90年代MTV在中国落地,做了一档“天籁村”的节目,我在MTV做编辑,就是主持人瞿颖平时说的那些废话都是我写的。新加坡总部每周会发来一个歌单,我按照歌单写串场词,但那些歌大部分我都没听过(都是当时最热门的歌曲),但我媳妇肯定在看这个节目,甚至还会把我写的那些废话当回事。结果山不转水转,轮到她放给我听了。

我觉得这挺好,现在没有音乐了,或者音乐已经完蛋了,而且你不要以为它会复苏,会出现类似上世纪80年代华语歌坛经典作品如井喷般出现的辉煌时代。我告诉你,不会,永远不会,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糖尿病都可逆,但华语音乐的辉煌是不可逆的,你们未来只能享受AI创作的垃圾声音。

我跟好多人不一样,第一,我至今还喜欢听音乐,我可以听一直陪着我成长的那些歌曲,永远都会有听的;第二,我当年好多音乐都没听过,是真没听过的那种,所以现在捡起来听,对我来说都是新歌,相当于我重新体验了一遍辉煌的八九十年代的音乐。听得我恍惚都觉得刘德华的《我和我追逐的梦》放到今天是一首前卫歌曲。因为那时候编曲非常讲究,哪怕是像一些偶像歌手,也都很讲究,因为那时候唱片行业整体水平都非常高。

比如我听张艾嘉,按照歌手的标准来看,她实际上不会唱歌,但我听着都比现在好多歌手强。还有刘若英,任何一个第三轮被淘汰的选秀歌手都比她唱得好,我当年听过《为爱抓狂》,心想,这么好的歌她怎么给唱成这样。现在我听了她好几张专辑,越听越喜欢。因为过去歌手即使在演唱表现力差强人意(可不是唱功啊),但是在情感呈现上都有独到之处,因为那时候有制作人,可以提升歌手。现在呢?可能将来都不需要歌手了。

前两年,国外媒体在讨论一个话题,说“主流音乐”这个词已经过时了,或者说主流音乐没有了。我觉得很正常,将来哪天没有音乐都正常。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81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