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课例核心素养达成路径

一、课例核心定位

本课围绕“用数对确定位置”展开,紧扣新课标“素养导向”理念,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活动探究、多元评价,聚焦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四大核心素养,让学生从“模糊描述位置”到“精准用数对表达”,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的统一。

二、任务设计:梯度化进阶,锚定素养目标

1. 情境启始任务:解决“描述混乱”的现实矛盾

核心任务:以“家长会座位沟通”“哪吒电影票找座”为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淘气(或指定座位)的位置。

设计意图:暴露学生“从左/右数、从前/后数”的表达差异,引发“同一位置多种说法”的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为空间观念、推理意识的培养铺垫现实基础 。

2. 探究核心任务:抽象“数对表示”的数学方法

层级任务1:约定规则——通过讨论明确“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的统一标准,用“第×列第×行”规范表达位置。

层级任务2:简化记录——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数字、符号等简洁方式记录位置,在对比中感受“符号表达”的简洁性,催生数对的抽象需求。

层级任务3:抽象数对——通过动画演示“座位图→点子图→方格图”的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列与行的交点对应唯一位置”,总结出数对(列,行)的表示方法,理解数对中两个数字的有序性

3. 应用拓展任务:深化“数对模型”的实践价值

基础任务:根据数对(如(4,3))在方格图中找位置,或描述指定位置的数对,巩固“数对与点的一一对应”。

辨析任务:对比(5,3)与(3,5),明确“数字顺序不同,位置不同”,强化数对的有序性。

创意任务:“哪吒寻宝”——连接指定数对绘制图形;“感恩画作”——用数对设计图案,实现知识与生活、审美 的融合

三、活动组织:生本化探究,激活素养生长

1.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结合

自主环节:让学生独立尝试描述位置、记录位置,经历“个性化表达→发现问题”的过程。

合作环节: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描述不一致”“如何简化记录”“数对中数字的意义”,通过思维碰撞达成共识,培养沟通与推理能力。

2. 情境具象与抽象建模衔接

具象支撑:依托教室座位、座位图等真实场景,让学生动手指、画、标,建立“列、行”的空间感知。

抽象进阶:通过PPT动画将座位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想象“列与行的交点”,实现从“具体物体位置”到“数学点坐标”的跨越,发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3. 多维互动与成果展示并行

师生互动:通过“张老师的儿子在(4,2),为什么大家找的不一样”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向、顺序”的关键作用,提炼数对规则。

生生互动:开展“我说数对你找位置”“你指位置我写数对”的游戏,互相纠错、验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创意画作,分享思考过程,强化符号表达的自信 。

四、评价设计:多元化反馈,巩固素养达成

1. 过程性评价:聚焦探究轨迹

观察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描述位置的准确性、抽象数对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你发现了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很有想法”等针对性反馈。

任务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辨析题完成情况,诊断学生对数对规则的掌握程度,对易错点(如数字顺序颠倒)集中点拨。

2. 终结性评价:关联素养目标

知识维度:考察数对的读写、根据数对找位置等基础能力。

素养维度:通过“用数对设计图案”“解释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影院座位)”,评价学生的符号意识、模型意识与应用能力。

3. 评价主体: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

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能清晰用数对表达位置”“在小组合作中是否主动思考”。

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记录方法是否简洁”“找位置是否准确”,培养批判思维与反思意识。

五、核心素养达成路径

1. 空间观念: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建模

学生通过“描述教室座位→观察座位图→想象方格图”的递进,逐步建立“列、行”的空间坐标系雏形,理解“数对与平面点”的对应关系,实现空间维度从“一维”到“二维”的拓展 。

2. 符号意识:从“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

经历“文字描述(第2组第4个)→简化记录(2,4)→规范数对(2,4)”的过程,体会符号的简洁性与通用性,形成“用数学符号表达现实事物”的意识与能力 。

3. 推理意识:从“发现矛盾”到“提炼规则”

在“描述混乱→讨论原因→约定标准→抽象数对”的链条中,学生通过归纳(从多个位置描述中总结列、行规则)、类比(从已知数对推导未知位置),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

4. 模型意识:从“解决单个问题”到“应用一类问题”

认识到数对是“确定平面位置”的数学模型,能运用该模型解决电影院找座、方格图找点等生活或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形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816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