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改引发储能“退潮”恐慌?分时机制巨变下的市场真相
近期,四川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四川2026年电力市场交易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及《四川电力市场规则体系V4.0(征求意见稿)》。这两份文件在储能行业内引发了剧烈震荡,甚至被部分从业者解读为“四川储能的寒冬已至”。一时间,“储能要凉”、“峰谷套利模式崩盘”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然而,在恐慌情绪蔓延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审视:这份被视为“激进”的改革方案,究竟是储能行业的“催命符”,还是一次筛选专业玩家的“试金石”?
01分时电价“名亡实存”,价格形成机制回归供需本质
本次舆论风暴的核心,在于市场对“分时电价取消”的误读。根据征求意见稿,四川并未“一刀切”地废除分时电价,而是对其执行逻辑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
文件明确指出,除夏季7月、8月继续执行尖峰电价以应对极端高温负荷外,其余10个月份的电价将完全由市场化方式形成。这一表述被部分市场人士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没有峰谷价差了”,进而推导出储能无法套利的结论。但这种线性思维忽略了电力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
实际上,所谓的“市场化形成价格”,绝不意味着电价变成一条直线。相反,在现货市场机制下,电价将更加敏锐地反映供需关系的实时波动。四川作为水电大省,其枯水期与丰水期的电力供需差异巨大,叠加早晚高峰的负荷波动,在市场化交易中必然会形成天然的、动态的“峰谷价差”。
02工商业储能告别“躺赢”,被动依附模式面临淘汰
虽然宏观层面机会尚存,但对于传统的工商业储能投资模式而言,此次改革确实构成了严峻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打击”。
长期以来,工商业储能高度依赖“两部制电价”下的峰谷套利,商业模式简单粗暴。但在新规下,用户侧新型储能被明确界定为电力用户的“配建项目”,其充放电量直接计入用户总用电量,不再单独进行市场结算。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储能投资方与企业用户简单分成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在结算层面将面临巨大的操作难题。
更致命的是,随着10个月的电价进入全面市场化,缺乏专业交易能力的储能投资人将失去“价格锚点”。没有了固定的峰谷时段,储能何时充电、何时放电才能获利,变成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对于那些习惯了“低买高卖”固定价差的中小型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对电力现货价格的预测能力和风险对冲手段,投资回报率将变得极不可控。这也预示着,单纯依靠堆砌设备、缺乏运营能力的“纯财务投资型”工商业储能项目,在四川市场将难以为继。
03独立储能迎“黄金时刻”,15分钟结算开启高阶博弈
与工商业储能的尴尬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储能在本次新规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红利。征求意见稿不仅明确了独立储能可以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更抛出了一项极具含金量的条款:独立储能按15分钟时段进行结算。
这是一个极具深意的设计。相比于发电侧和用户侧普遍采用的1小时结算周期,15分钟的结算颗粒度赋予了独立储能极高的战术灵活性。在电力现货市场中,价格波动往往发生在瞬息之间,尤其是在早晚高峰的爬坡阶段,15分钟内的电价可能会出现剧烈跳变。
拥有15分钟结算权的独立储能,能够利用其毫秒级的响应速度,精准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价格尖峰。这意味着,专业玩家可以通过高频交易策略,在其他市场主体尚未反应过来时完成套利。此外,双重身份的定位让独立储能既可以在充电时作为用户享受低价,又可以在放电时作为电源参与高价竞争。这种机制设计,显然是在鼓励具备高技术门槛、强交易策略的专业储能运营商进入市场,而非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
四川此次电力市场改革,并非要扼杀储能行业,而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挤泡沫”运动。政策制定者正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那些只会依赖行政价差“躺赚”的低效产能剔除,从而筛选出真正具备调节能力、能够响应电网需求的优质资产。
对于行业而言,恐慌大可不必,但警钟必须长鸣。未来的四川电力市场,将不再是资本的游乐场,而是专业主义的竞技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