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0+纯生信,空转Visium+COSMx定义治疗反应相关的niche!生信分析新思路,值得收藏学习!

一、文章信息

  • 发表杂志名称: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 中文标题: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空间转录组分析识别趋化因子驱动的巨噬细胞与CD8+T细胞相互作用,可预测免疫治疗反应
  • 英文标题:Spatial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of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identifies chemokine-driven macrophage and CD8+ T-cell interactions predictive of immunotherapy response
  • 影响因子:10.6
  •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日

二、研究概述

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缺乏预测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获益的组织标志物,而空间转录组学可解析肿瘤微环境(TME)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对12例初治mRCC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进行10x Genomics Visium和NanoString COSMx空间转录组分析,结合JAVELIN Renal 101、CheckMate 010/025临床试验数据验证。结果发现,转移灶中存在富含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的炎症性趋化因子富集 niche,其相关基因特征可预测ICI治疗反应;而肿瘤/血管生成特征则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对照治疗的良好结局相关。研究证实,转移灶特异性免疫微环境而非原发灶特征,是mRCC患者ICI治疗疗效的关键决定因素,为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三、研究目标与待解决问题

3.1 核心研究目标

  1. 利用空间转录组学技术,系统解析mRCC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肿瘤微环境(TME)空间结构和细胞异质性。

  2. 识别与一线免疫治疗(ICI)反应相关的特异性空间细胞niche及基因特征。

  3. 验证该基因特征的临床适用性,为mRCC的生物标志物驱动治疗范式提供支撑。

3.2 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现有基于IMDC标准的临床风险分层无法有效预测mRCC患者的免疫治疗反应,缺乏肿瘤内在生物学相关的预测标志物。

  2. 传统 bulk RNA测序无法捕捉TME的空间和细胞复杂性,导致基于其定义的分子亚型临床应用受限。

  3. 原发灶与转移灶的TME差异对治疗反应的影响尚不明确,亟需明确指导治疗决策的关键靶点。

四、研究方法与目的
4.1 样本与临床数据收集

方法 具体内容 目的
样本选择 12例初治mRCC患者的FFPE组织,含12个原发灶、6个配对转移灶 构建空间转录组分析队列
临床数据收集 患者年龄、性别、病理亚型、治疗方案、RECIST标准评估的治疗反应、随访数据 关联空间特征与临床结局

4.2 空间转录组检测技术

技术平台 具体应用 目的
10x Genomics Visium 18个样本的空间基因表达分析,5μm切片,测序深度~260M reads/样本 获得spot水平的空间转录组数据
NanoString COSMx SMI 16个样本的单细胞空间分子成像,993探针面板+形态学标志物染色 实现单细胞分辨率的TME空间解析

4.3 生信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 具体工具/算法 目的
细胞类型解卷积 spacexr R包(RCTD算法),参考scRNA-seq数据集(GSE207493) 注释空间spot及单细胞的细胞类型
维度降低 Seurat包runUMAP函数 可视化细胞及spot的表达特征聚类
Niche分析 nnls包计算20细胞半径内邻细胞丰度,k-means聚类 定义空间重复出现的细胞niche
差异表达分析 Seurat包FindMarkers函数 筛选不同niche、细胞类型及治疗反应组的差异基因
细胞通讯分析 CellChat R包 解析趋化因子介导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4.4 外部验证方法

验证数据集 分析内容 目的
JAVELIN Renal 101 计算niche相关基因模块分数,关联PFS、ORR等结局 验证基因特征在IO+TKI vs TKI单药队列的预测价值
CheckMate 010/025 基因模块分数与治疗反应相关性分析 验证基因特征在IO单药 vs 依维莫司队列的适用性
bulk RNA-seq解卷积 tidyestimate、granulator包 估算肿瘤纯度及免疫/基质细胞比例,验证细胞类型关联

五、实验设计与结果逻辑

5.1 队列构建与技术流程(figure 1)

  • 设计逻辑:首先构建包含原发灶与配对转移灶的mRCC队列,采用两种互补的空间转录组技术(Visium用于spot水平分析,COSMx用于单细胞水平解析),结合临床治疗反应数据,建立“样本检测-生信分析-临床关联”的技术路线。
  • 结果:队列共12例患者,中位年龄64.5岁,75%为男性,83.3%为透明细胞癌(ccRCC);8例接受IO/IO联合治疗,4例接受IO/TKI联合治疗。治疗反应为CR 8.3%、PR 41.6%、SD 8.3%、PD 41.6%,中位随访16.7个月。成功生成18个Visium数据集(30,269个spot)和16个COSMx数据集(204,152个细胞),为后续分析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基础。

5.2 分子亚型的空间异质性分析(figure 2)

  • 设计逻辑:基于既往定义的mRCC分子亚型基因特征,在Visium空间转录组数据中计算模块分数,分析其在原发灶/转移灶及肿瘤/基质区室的空间分布差异,探讨分子亚型与细胞组成的关联。
  • 结果:分子亚型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质相关亚型(血管生成/基质型、增殖/基质型)在基质区室模块分数显著高于肿瘤区室;原发灶与配对转移灶的亚型模块分数存在明显的患者内差异。亚型特征与细胞组成密切相关,如血管生成亚型与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相关,免疫富集亚型与CD4+、CD8+T细胞相关,证实传统分子亚型主要反映组织组成而非独立肿瘤实体。

5.3 转移灶特异性niche与免疫治疗反应关联(figure 3)

  • 设计逻辑:利用COSMx单细胞分辨率数据,通过邻细胞丰度聚类定义空间niche,比较不同niche在原发灶/转移灶的分布差异,关联其与ICI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 结果:共鉴定出5种重复出现的空间niche(N1-N5):N1以肿瘤细胞为主,免疫/基质细胞浸润少;N2富含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耗竭表型CD8+T细胞;N3为肿瘤细胞富集且免疫/内皮细胞弥漫浸润;N4以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内皮细胞为主;N5为分散的免疫细胞聚集。仅转移灶中的N2(TAM/CD8+T细胞富集)与治疗反应正相关(Spearman ρ=0.88,p=0.03),N1+N3(肿瘤细胞优势)与原发进展相关(Spearman ρ=-0.94,p=0.017),而原发灶中所有niche均无预测价值。

5.4 趋化因子驱动的巨噬细胞特征验证(figure 4)

  • 设计逻辑:针对预测性niche N2,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构建模块分数,通过Visium数据验证其在反应组转移灶的富集,结合CellChat分析细胞通讯机制,并在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中验证基因特征的预后价值。
  • 结果:反应组转移灶的N2模块分数显著升高,N2中的TAMs高表达HLA复合物基因(HLA-DQA1)和趋化因子基因(CXCL9、CCL5),且炎症性HLAhi TAM比例更高。CellChat分析显示,转移灶中TAMs通过CXCL趋化因子信号与耗竭CD8+T细胞通讯,而原发灶中该通讯几乎缺失。在JAVELIN Renal 101和CheckMate 010/025队列中,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特征与IO治疗组的PFS延长和ORR提高显著相关(p=0.025、p=0.0084),而肿瘤/血管生成特征与TKI/依维莫司组的良好结局相关。

六、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整合两种高分辨率空间转录组技术,首次系统解析了mRCC原发灶与转移灶的TME空间异质性,明确了转移灶特异性免疫niche是ICI治疗反应的关键预测因子。核心发现包括:1)传统分子亚型主要反映组织组成的空间异质性,而非稳定的肿瘤实体;2)转移灶中富含TAMs和CD8+T细胞的趋化因子富集niche(N2)及其相关基因特征,可有效预测ICI治疗获益;3)趋化因子(如CXCL9)介导的巨噬细胞与CD8+T细胞相互作用,是形成免疫治疗敏感TME的核心机制;4)肿瘤/血管生成特征可指导TKI等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些结果支持建立“转移灶活检- niche丰度定量-基于免疫/血管生成特征的治疗分配”的生物标志物驱动范式,为mRCC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转化工具,未来需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该策略的临床价值。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823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