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
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
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
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
有很多人,聪明、讨人喜欢又可爱的人,在反反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
他们乐于付出,却很难接受;他们倾向于紧紧地守护内心空虚的秘密。
曾经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了,具有以下这些特征:
1.空虚感;
2.反依赖;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
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
6.对自己生气、自责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别人真正了解我,他们就不会喜欢我)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9.自我约束能力差
10.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如何重拾动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1.首先父母一定要了解和认识情绪的价值。
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每个情绪都有目的。恐惧告诉我们要自我保护,同情促使我们要回避某些问题。情绪滋养着人际联系,这些联系赋予生活深度和丰富性,让生活有价值。
2.父母的自我关怀。
父母如果是一个曾经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曾被训练要消除、否认、隐藏自己的情绪,不会倾听自己的情绪,那么先要照顾好自己,学会自我关怀,学习关爱自己,自我安慰,对自己要有同情心。书中有详细的步骤和方法。
3. 引导和联结孩子情感。
父母自己越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就能越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自己孩子的感觉。
如果孩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有足够的同情心,足够的共情,成年后就会善待自己。如果孩子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足够亲密,父母足够关心孩子,接纳孩子,那么成年以后更善于建立亲密关系。
所以,作为父母,要引导和去联结孩子情感,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去觉知、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非常重要。
这本书可以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起联动看,都是讲了一个核心:亲子间的情感联结非常重要,如何去做情感联结。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情感被忽视的孩子。
通过看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却还是会在根本问题上让孩子经受到了情感忽视,会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链接的成人,需要我们父母给他充足的燃料,即: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关注。为人父母,需要识别孩子的情感需求、物质需求,并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
疗愈自己,帮助孩子,让自己和孩子都拥有情感健康,拥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阅读吧!


人,在反反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
他们乐于付出,却很难接受;他们倾向于紧紧地守护内心空虚的秘密。
曾经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了,具有以下这些特征:
1.空虚感;
2.反依赖;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
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
6.对自己生气、自责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别人真正了解我,他们就不会喜欢我)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9.自我约束能力差
10.述情障碍: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如何重拾动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1.首先父母一定要了解和认识情绪的价值。
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每个情绪都有目的。恐惧告诉我们要自我保护,同情促使我们要回避某些问题。情绪滋养着人际联系,这些联系赋予生活深度和丰富性,让生活有价值。
2.父母的自我关怀。
父母如果是一个曾经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曾被训练要消除、否认、隐藏自己的情绪,不会倾听自己的情绪,那么先要照顾好自己,学会自我关怀,学习关爱自己,自我安慰,对自己要有同情心。书中有详细的步骤和方法。
3. 引导和联结孩子情感。
父母自己越关心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就能越关心、爱惜、理解和重视自己孩子的感觉。
如果孩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有足够的同情心,足够的共情,成年后就会善待自己。如果孩子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足够亲密,父母足够关心孩子,接纳孩子,那么成年以后更善于建立亲密关系。
所以,作为父母,要引导和去联结孩子情感,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去觉知、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非常重要。
这本书可以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起联动看,都是讲了一个核心:亲子间的情感联结非常重要,如何去做情感联结。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情感被忽视的孩子。
通过看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却还是会在根本问题上让孩子经受到了情感忽视,会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链接的成人,需要我们父母给他充足的燃料,即: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关注。为人父母,需要识别孩子的情感需求、物质需求,并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
疗愈自己,帮助孩子,让自己和孩子都拥有情感健康,拥有亲密的亲子关系。
阅读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