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9)读苏轼文章有感

最近邓老师领着我们读《古文观止》,读到大文豪苏轼的文章。在我眼中,苏轼是天才型选手,他的文章行文如行云流水,说理透辟深刻,意境高远深邃,情感真挚深沉,语言平易自然,篇篇都是好文,句句都是佳句,当那些文字从嘴里念出来时,那叫一个读得爽。

《古文观止》里选的东坡文章我印象最深刻可能算是《凌虚台记》了。读《凌虚台记》这篇文章时,邓老师为我们补充了苏轼与太守陈希亮之间的故事。陈希亮是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的顶头上司,二人相当不对付。27岁的苏轼意气风发,以文章名闻天下,被同事衙役称为“苏贤良”,但太守斥责说,“府判官何贤良耶?”让性格豪放,喜争辩的苏轼碰了一鼻子灰。苏轼作为签判,负责起草文书,他起草的文书,拿到太守那里,往往被删改得面目全非。要知道,苏轼才华横溢,文章连欧阳修都赞许,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欧阳修读了苏轼参加考试的文章,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担心列为第一名,招人批评,所以就把已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二卷。就这样一个乌龙,本应为状元的苏轼不得不成了榜眼。陈希亮的做法让以文章自负的苏轼真是难受至极。

或许世人都要批判陈希亮的古板、刻薄、不容人,然而若果真如此,这篇处处流露讥讽之意的《凌虚台记》又何以一字不改,流传于后世?我想,陈太守是有大格局、大胸怀的。二十几岁的苏轼,年轻气盛又颇有才气。是时,苏轼何其意气风发!何其锋芒毕露!然,于我们普通常人都明白,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陈太守的这些做法对苏轼何尝不是一种磨砺?他像一个长者,爱才也惜才,但他的惜才不似他人那般一味地迎合,而是宁愿得罪你也让知道物极必反,要懂得藏锋,可谓用心良苦。年轻的苏轼可能不懂,但在宦海沉浮以后,苏轼深有体会,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写下了《陈公弼传》。

《弟子规》里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面对生活中愿意指出我们过错的人,我们应该感谢,停下来,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550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